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慕林在线阅读 - 慕林 第127节

慕林 第127节

    她说的这位谢谨洪堂兄,本身其实是五房旁支的儿子,却过继到了六房旁支一对没有儿女的夫妇名下为嗣。如今,他亲生父母与嗣父母都已相继去世了,只剩下五房的亲祖父祖母、亲叔一家,以及一位亲兄长这几位血亲。由于他的嗣母娘家兄弟是邻近归安县的捕头,他从小跟着这位舅舅习武,学了一身好武艺,差一点儿就要入了归安县做捕快,却被他本生家庭的亲人拦下了。

    五房已出了一位同进士,一心要再多培养几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出来,谢谨洪的长兄便是其中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苗子,眼下二十多岁,已是童生,随时都有可能考中秀才。倘若他成了秀才,他的嫡亲兄弟却做了捕快,入了皂吏一流,多少有些给他脸上抹黑。因此,五房上下坚决反对谢谨洪去归安县,反倒让他入族学读书,就算什么都读不成,好歹也能多沾些书香气息,将来由家族安排去打理点产业,总比做皂吏体面些,不会给兄长丢脸。然而谢谨洪哪里耐烦读四书五经?只把兵书和律法方面的书籍记熟了,还喜好看些山川地理的杂书,五房又担心他会成为讼棍或游侠,平日里从没什么好话。

    谢慕林听说这种事时,只觉得荒唐无比。谢谨洪的兄长连秀才都还没考中呢,就先阻拦过继出去的兄弟前程了,是不是想太多了些?况且,做捕快又有什么丢脸的呢?皂吏又如何?宗房的谢瑁之妻王氏是主簿之女,娘家父亲原也是从吏员升上去才做的主簿,宗房跟他家联姻,也没觉得有什么。五房这么瞧不起吏员,是在嫌弃谁呢?

    谢慕林还听到有些族人私底下抱怨五房,说宗房是一族之长,二房有翰林又有书院,三房出了个从三品的高官,四房出了正经进士,五房只是有个同进士而已,前头四个房头,却都不如五房规矩大。谢慕林总算明白这所谓的“规矩大”是什么意思了。

    她心中不以为然,认为宗房与二房、四房都不吭声,就只有三房出头,才能为谢谨洪争取一个光明的前程了。他今年不过是二十一岁,还未娶妻,这一生还很长,怎能一直被兄长阻碍?那是早已将他出继出去的亲人,既然已经放弃了他,又凭什么继续cao纵他的人生呢?

    于是谢慕林便对文氏说:“谨洪哥挺合适的,生得高大英武,身手也好,性情很是敦厚宽和,只是碍着咱们谢家没有合适的门路,又怕做了捕快后,沦入皂吏贱籍,会妨碍五房读书的堂兄弟名声。但他从军就没这个问题了,军户子弟也是能科举的,若他做了武官,还能光宗耀祖呢。咱们谢家虽然一心要做个诗礼大族,但若有子弟能在军伍中做出点成绩来,也一样是给祖上添光采的事,不是吗?”

    文氏深觉女儿说得有理:“回头跟宗房说起的时候,我就提一提谨洪吧。除了他,咱们族里也确实没别人更合适了。就算要舍一个名额给姻亲,也不能一点儿好处都不给咱们自家人吧?金山卫感激的,毕竟是我们谢家人呢。”

    这事儿就此议定,宗房还是相当尊重文氏意见的,金山卫承的是三房的恩惠,这种事文氏发了话,就基本算是定下来了。

    谢慕林笑笑,不再多说,却看到哥哥谢谨之暗暗瞪了自己一眼,知道他这是抱怨自己又把文氏推出去得罪人了。

    可是,文氏如今是族里品阶最高的诰命,只靠着温柔和气在族里挣好人缘是不够的,总要表现出一点强势来,才不容易被人小看、利用。反正,为族中晚辈安排好前程,任谁都没法说她有错,说担心谢谨洪从军会影响他哥哥的名声?总得要他哥哥考出个功名来,才好说这话吧?否则,为了个童生,把一个小旗甚至是更高的武官给放弃了,那是人干事?

    等到族人看清楚,文氏不但温柔和气,怜贫惜弱,大方地接济、提携十三房发财,还能给族中孤儿安排光明前程,谁还会不拥护她呢?就算五房有再多的怨言,也会抛诸脑后了。

    明年文氏就要去北平与谢璞团聚,到时候她身为一位三品官的正妻,是需要与人交际往来,掌管一家中馈的。若还是从前那副柔柔弱弱、认为全世界都是好人的模样,也不知会不会被人算计欺负呢。谢慕林很想让她先在族里锻炼一下,反正五房再怎么作妖,也不会太过分的。

    吃过晚饭,一家人说说笑笑,有坐在花厅里喝茶聊天的,有出去慢走散步的,还有人惦记着自己院子里的事,早早告退了。谢徽之给两位哥哥使了个眼色,又轻轻扯了一下谢慕林的袖子,兄妹四人寻了个理由,告退出来,转道去了谢显之的雪松院,在正堂里坐下说话。

    谢徽之不等谢显之唤丫头上茶,便急急道:“大哥,我从萧二那里听说了些你生母的消息!”

    第407章 去信

    听完谢徽之的话后,谢显之久久没有开口,只是呆坐半晌,神色黯然。

    谢慕林瞧着不忍,只得努力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事儿暂时还没传开,不过既然曹家插了手,眼下曹林两家斗得正激烈,林家一旦处于下风,说不定就会把这事儿捅开来了。咱们是不是赶紧劝大姐回老家来避一避?不然她在京城,还时常跟着马家姑娘出入各种社交场合,虽说这么一来,她就有了依靠,不怕别人欺上门,可也难免会被生母连累,挨人闲话的。”

    谢显之醒过神来,护妹之心立刻发作了:“二meimei说得对。这事儿不能拖,必须尽快让大meimei离开京城!”反正平南伯府那门亲事已经无望了,早些离开,也省得再被卷入是非圈里去。曹家已不再视他们兄妹为至亲骨rou,他们也没必要留下来与他们同甘共苦。

    谢谨之便说:“明儿我们就派人给京中送信,顺道也是给京里报个平安。先前我们湖阴又是发大水,又是闹时疫什么的,大meimei若听闻消息,定会十分担心的。”

    谢慕林说:“洪水来之前,我们已经给她送过一封信去,不过那时候还什么都没发生呢。我估计现在湖阴县平安的消息也该传进京了,家里这就给大姐去信,正好能免去她的担忧。”

    谢显之点头,但又有一样顾虑:“曹家外祖母病重,大meimei只怕放不下她老人家,我还是亲自给她写一封信吧。”顿了一顿,“该想个什么理由,哄她回来呢?总不好让她知道实情,那样她就更难受了,身边却又无人可以宽慰。”

    谢慕林不太赞成:“大哥最好还是实话实说,否则大姐未必知道事情有多要紧,还会拖拖拉拉想留在京里等到承恩公夫人病情痊愈,那就不知道要等到几时了。况且我们得到消息,都是辗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不管是那位穆佥事,还是萧二公子,知道的都不见得是真正的实情。倒是大姐在京里,有机会打听到真相。大姐可以向承恩侯府的人问个明白,看方闻山与大哥大姐的生母,是不是真的在陕西做了那些事。”

    谢显之黯然道:“何必去打听?打听到了消息,又能如何?不过是污了我们的耳朵罢了。”

    谢慕林正色道:“话不是这么说的。大哥,如果你生母真的嫁给了方闻山,还是明媒正娶,受法律承认保护的那一种,那无论你和大姐愿不愿意,方闻山都是你们的继父了。他要是犯了什么大罪,天知道会不会影响到你们?再说了,陕西离北平是很远,可方闻山的事都闹得燕王府出面了,你觉得北平那边的人会不会听到风声?爹爹还在那里做官呢,他与你们的生母做了十几年夫妻,知情的人多了去了。你们生母与方闻山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你觉得爹爹在北平会不会被人说闲话?”

    谢显之听得脸色大变:“二meimei提醒我了,这事儿确实不能轻忽!”他犹豫又犹豫,虽然不忍心让胞妹知道生母的丑闻,伤心难过,但还是不能对她隐瞒。谢家还需要胞妹在离开京城之前,设法打听些内情呢。

    谢显之心里很是难受。母亲曹氏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多想一想他们兄妹?多想一想京中还在重病的外祖母?难道她为了方闻山,真的什么都不顾了么?至亲、骨rou,在她眼里,全都不如方闻山的一点利益?

    谢显之这一晚就没有睡好,整夜都在构思给胞妹的信,废了一张又一张的纸,方才在天色将明之际,写好了一封长长的家书,苦口婆心地力劝胞妹回乡。

    谢慕林、谢谨之也分别有信一同捎进京去,谢谨之主要是替文氏说话的。还有谢徽之,也给大金姨娘写了封信,主要是劝她别再犯傻了,想法子把谢映容从卞家弄回来吧,真把家里人给得罪狠了,别说嫁给程笃,只怕谢映容想嫁个象样点的人家都难,家中孩子的婚事,终究还是要由父亲谢璞定夺的!

    文氏听说孩子们给京中去信,也没有多想,只看了谢谨之的书信就完了,反正儿子把她想说的话都说了,也不必再添两句,倒是需要把几样防治风寒的药材顺便捎进京中去,让谢映慧注意身体。她心里还想着,谢映慧没那么容易回乡呢,都已经做好后者明年开春后再回来的准备了。

    信使不到中午就出发了。这是谢家派出的自家仆役,不是铺子那边的伙计——实在是谢显之兄妹几个,等不及毛掌柜手下的伙计南下进货了。不过自家派出的信使也有好处,那就是这一路会走得更快些,不会因为买货、送货等事耽误行程。

    信一送走,谢显之也松了口气,整个心神都恍惚起来。文氏不知道他一夜没睡,见他精神不好,怕他是先前在书院里协助防洪,累得狠了,便帮他与谢谨之二人向书院的先生们告了几天假,让他们好好在家里歇一歇,补一补,还嘱咐丫头小厮们盯紧些,不许谢显之成天看书费神,要以静养为佳。

    谢显之虽然明白文氏是一片好意,但无所事事的生活也令他无所适从。这几个月里,他天天都忙着读书,早已闲不下来了。如今不让他看书,他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在房间里发了半天呆,便去寻兄弟们说话。

    谁知谢谨之陪着文氏去了宗房请安,谢徽之不知跑哪里去了,家里倒是还有二妹四妹与四弟在,可两个小的各有功课要忙,他只得去寻二妹谢慕林。

    正好谢慕林穿着一身男装,整整齐齐,利利索索地,正打算出门呢。

    谢显之虽然早就听说过二meimei近日为了行动方便,常穿男装,但亲眼见到还是头一回,恍惚了一下,才醒过神来,笑道:“meimei这一身打扮倒是俊秀得很。若非早知道是meimei,愚兄还以为是族里哪位堂兄弟上门来了呢。”

    谢慕林笑着向他行了个书生惯用的礼,道:“穿着男装,如果还象穿女装时那样扭扭捏捏的,会显得很奇怪,所以我都尽量学哥哥们平时行事说话的样子。哪怕族里的长辈们知道我是女孩儿,也常把我当成男孩子看待呢。先前洪水来时,大家都忙碌得很,我不想他们总记着我是个女孩而分心来照看,就劝他们,当我穿男装时,就当我是个侄儿,管我叫慕林,而不是真姐儿。长辈们都答应了,还夸我能干呢。有时候族里的兄弟们也会教我如何走路、说话,好让我扮得更象些。大哥方才若真把我错认成男孩儿,那就证明我学得好了。”

    谢显之只当是meimei贪图有趣,才这么做的,便哈哈笑着夸了她两句,还说:“早知如此,就该在信里告诉你大姐此事。说不定她会感兴趣,因而想要回乡与我们团聚呢。”

    谢慕林笑道:“我已经在信里告诉她了。”

    兄妹二人正说着话,便忽然听得下人来报:“三少爷请了一位萧大人到家里来了,请少爷们前去相见呢。”

    第408章 重林

    来的萧大人,自然指的是萧瑞萧二公子。

    等到谢显之与弟妹谢慕林、谢徽之齐齐与萧瑞主客间见过礼,各自落座之后,前者方才醒过神来,怎么能让meimei也出来见男客了呢?

    出来之前,二meimei就担心他精神不济,会客时会失礼,三弟谢徽之又性情跳脱,有她在场,好歹还能在他们兄弟出言不慎时帮着圆圆场子。他当时一恍惚,想着萧瑞与自家二妹也见过面,老宅还是二妹做主借出去的,萧瑞为此来谢家道谢,叫上二meimei也是应有之义,就糊里糊涂地把meimei带上了。

    如今回想起来,其实还是不大妥当的。尤其是二妹如今还穿着男装,若是萧瑞这位出身京中高门的将军府公子觉得不合规矩,岂不是坏了二妹的名声?

    但人来都来了,这会子再叫二妹回避,就显得太着痕迹了些,没得让大家尴尬。

    谢显之有些坐立不安,心中懊恼无比。

    谢慕林倒是很淡定,还主动向萧瑞询问:“听说老宅里养伤的诸位英雄,都摆脱时疫了?伤势可都大好了呢?”

    萧瑞笑着说:“已经都大好了,还要谢过谢家高义。若没有谢家鼎力相助,又请来杜二爷这样的神医,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呢。倘若众位哥哥们有个闪失,我都不知该如何向上官交代。”他忍不住多看了谢慕林几眼,又笑了笑,“谢二姑娘这身打扮真精神,瞧着英气勃勃,竟比令兄更有风范呢。”

    谢慕林看了谢显之一眼,笑道:“我大哥这是在书院抗洪时累得狠了,精神不佳,才显得憔悴,其实平日一向是风度翩翩的,外人谁不夸他俊秀?我不过是图行动方便,才偶尔穿穿男装,哪里就能跟哥哥们相比了?”

    谢显之忙替meimei在萧瑞面前辩解:“萧兄别笑话,舍妹是因为前些日子,洪水肆虐,族中为了应对灾情,群策群力,不分男女,舍妹也帮着做了不少事,为了行事方便,才舍了华服长裙。族中许多婶娘、嫂嫂们也是如此,并非舍妹一人标新立异。”

    萧瑞这才记起,进了谢家角后,确实见过几个妇人穿着男装在路上走动,不过她们只是穿男装,并没有梳男子发型,与谢慕林还有些不一样。但他没有多言,只是笑道:“谢家大族,行事果然不凡。”

    谢徽之还在一旁笑嘻嘻地凑趣:“我二姐扮起男子来,比所有婶娘、嫂嫂、姐妹们都要象呢,连名字都是另取的。族里的长辈们也管她叫男孩儿的名字,不叫她姐儿。外头不知道的人,都把我二姐当成是族里某位哥哥了,竟没人认出她是个姑娘!萧二哥若不是早就认得我二姐,说不定也会认错呢。”

    谢显之忙给三弟递了个眼色,叫他少说两句。萧瑞不是自家亲眷,还来自关系不太和睦的萧家,与他们又不熟,做什么要跟他说家里姐妹的事儿?

    谢徽之缩了缩脖子,但仍是笑嘻嘻地,并不是很在意。萧瑞的为人他清楚,不会在外头乱说的。大家早就混得熟了,二姐都能当着萧瑞的面,告诉父亲曹氏偷人,说笑两句又有什么要紧?穿个男装,又有什么不好提的?

    萧瑞面上笑容不变:“确实,我进来时心里还想,这位小兄弟不知是谢家的哪一位,瞧着有几分象谢二公子,难不成是我没见过的四少爷?后来才发现是二姑娘,差一点就闹笑话了呢。”

    才怪,谢家四少爷年方九岁,他怎么也不可能把眼前的俊秀“少年”与九岁的孩子弄混。当时他一眼就看到谢慕林了,反倒是过后才留意到她穿的是男装,之前根本就没留心。不过,这种事他就没必要跟谢家人交代了。

    寒暄结束,大家开始进入正题。

    萧瑞开始郑重向谢家道谢,谢他们出借宅子,提供茶饭,又及时发现了时疫的症状,请来大夫医治,还提供了许多药材与粮食,最后还帮他个人捎了家书。

    谢显之也开始正色应对,谦虚地表示自家只是因缘际会,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身为本地世族理应向军方提供帮助,又反过来感谢金山卫铲除了宵小,保护了谢家家眷,最后慰问一番病人,关切地问起金山卫是否还需要谢家帮忙做些什么,顺道又委婉地问了一下人家会在湖阴逗留多久——其实就是在打探官兵们什么时候会把老宅还回来。

    萧瑞先向谢显之道歉,因为谢家老宅,他们还得等到重伤的老兵们全都被金山卫接走之后,才能还给主人家。不过他保证,会帮忙清扫全宅,清除病气的。

    其实原本金山卫还可以借住平望镇的千户所,只是眼下黄千户尚未被撤职,千户所里还有不少黄家的死忠,因为金山卫众人行动太快,反衬得他们过于无能,又不肯帮着遮掩,搞得黄千户依旧被撤职了,连带的其他人也官职难保,个个怨气冲天。一群身体不好、大病初愈的伤兵进了他们的地盘,天知道会有什么遭遇?反正他们在谢家老宅住得挺好的,水路交通也算方便,也就懒得搬了。

    谢显之忙客气地表达了一下谢家的荣幸之后,便吞吞吐吐地开始打听黄家的近况,其实也是在关心,京中的曹家在与林家的明争暗斗中,形势如何?他被困在竹山书院多日,对外头的消息一无所知。

    萧瑞其实也比他好不了多久,同样是消息隔绝了半个月,不过眼下已经联系上了自己的耳目,再加上有穆诚带来的消息,比谢显之稍强些。他坦白告知谢显之,目前京里传出来的消息,应是曹家暂时占了上风,林家因为被怀疑与水匪勾结,处境不是很好。不过,并没有证据能证明林家的罪行,所以林家无人被定罪。而曹家也不受皇帝待见,黄家失去的军权已回不来了。金山卫指挥使金鹏虽然只是代掌浙江军务,但听说朝中对于新任杭州将军的人选,已经有了腹案,绝对不会是姓黄的。

    否则平望镇千户所的黄千户,也不会那么轻易就丢了差使。

    谢显之心中暗叹,随即又犹犹豫豫地问起了生母曹氏与方闻山的消息。

    萧瑞昨日就已经把知道的情况告诉谢徽之了,说不出更多的消息来,只提了一下与方闻山相争的地方官是哪一位,出自某地哪个望族。谢显之又再次谢过,心情直往下掉。

    萧瑞看出,主人家已经没什么心情待客了,便主动提出告辞。他还要往县城里走一趟。

    谢显之忙打起精神,拉着弟妹们一起送客。萧瑞与谢徽之一路说笑着往外走,仿佛已经结下了好交情。

    临出门时,萧瑞仿佛不经意地问起:“谢二姑娘给自己起了男子名,不知怎么称呼?”

    谢慕林挺乐意把本名告诉熟人的:“是叫谢慕林。我祖父别号林亭山人,我十分仰慕他老人家,因此起了这个名字。”

    “慕林?”萧瑞看了谢慕林一眼,笑着说,“好名字。”耳根却微微红了。

    说来也巧,燕王殿下给他取的字,正是“重林”呢。

    第409章 投军

    谢慕林总觉得萧瑞走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有些怪怪的,那微笑是不是……透着一股子羞涩?

    她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觉得自己绝对是眼花了。

    萧瑞走后不久,文氏与谢谨之也从宗房回来了。听说萧瑞来过,他们还挺惋惜没能见着呢。

    不过他们的宗房之行成果不错,宗房大老太爷谢泽山非常欣喜于金山卫递过来的橄榄枝,一点儿都不觉得谢家想要成为诗礼大族的同时,需要约束子弟在军中发展。如今托三房的福,谢氏宗族跟金山卫结下了善缘,倘若族里哪位子弟能因此在军中有所成就,那也是不错的路子。谢氏一族想要兴旺发达,也不是只有科举这一条路。他这个族长既然都不介意族中子弟去经商或是进县衙为吏了,投军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文氏提议的谢谨洪,谢泽山立刻就同意了,根本不需要去问过五房的意思。

    谢谨洪是早就被过继给六房的孩子,父母都亡故了,舅家远在归安县,从前他年轻,家里没有长辈照看,六房的人与他也不是很亲近,本生家庭的亲人愿意关照他些,是好事,做族长的当然不可能说什么。

    只是谢泽山也清楚,五房对谢谨洪说不上有多好,拦着他去县衙做捕快就算了,还不许他与舅家表妹定下婚约,白白拆散了一桩好姻缘,害得谢谨洪二十出头了,还未成家立业。可见他本生家庭对他的关照也有限,不过是欺他无依无靠,只能顺服罢了。既然如此,族里又何必为了他亲兄长还未得手的功名,就坏了他的锦绣前程呢?

    谢泽山又请了其他几房的堂兄弟们过来商议,很快议定了第二个人选,乃是八房的谢谨澄,在兄弟间行二,年纪只有十九,还很年轻。他虽然不如谢谨洪强壮,却也有高挑健实的身材,还读过几年书,学过几招书生剑,勉强可以一打二对付两个身手寻常的男子,同时在文书上有长处,也通晓账目。

    谢谨之向长辈们透露,弟弟谢徽之曾私下从老宅的伤兵那里打听到,金山卫军纪严明,武官们经常需要撰写各种文书,算账的人才也很紧缺。萧瑞因为能写会算,特别受重用,如今谢家要送人去,当然不能送个草莽之辈。

    八房的这个孩子,原本是宗房属意,事先精心培养了两年,打算要送到县衙去当差的,人相当机灵。如今县尊大人对谢家非常有好感,倘若这个孩子到了县尊手下,能得到重用,说不定还能制衡一下王家。

    宗房当家的老夫妇俩,对于王家借着姻亲关系,挑唆次子一家不得安宁,也是不满已久了。

    不过,如今金山卫既然有意示好,三房也好意提携族中子弟,谢泽山与众位族老们当然也不会耽误了自家孩子,为了叫他进县衙为吏,就错过了军中的好机会。

    文氏与谢谨之在宗房等到了结果出来,方才告辞离开的。这么一来,两个要送去金山卫的人选都定下了,五房也好,旁人也罢,有什么异议,也没法提了,因为这是经过族长与族中老人共同议定的,无人可以违逆。

    文氏把消息告诉家里人,谢慕林兄妹几个也为谢谨洪与谢谨澄高兴。为了避免五房出夭蛾子,谢慕林还在文氏耳边劝说了一番,让文氏做出了为两个即将投军的孩子亲自准备行囊与盘缠的决定。到时候把人送去谢家老宅,与金山卫的人见面,还得谢显之与谢谨之、谢徽之兄弟三个出面呢。这根本不是撇清的时候,该示好拉拢的,就该把工作做到位了。

    两天后,谢家兄弟三人便齐齐将两位堂兄送到了老宅。金山卫的指挥佥事穆诚亲自出面见了他们,对两个谢家子弟都挺满意的,谢谨洪高大勇武,谢谨澄又能写会算,很让穆诚惊喜。他几乎是立刻就决定要把谢谨澄留在身边做个文书,至于谢谨洪,难得是个通晓律法,性子又实诚的人,正好可以给他交好的那位卫镇抚做个臂膀。

    穆诚带着十来个伤势大好的伤兵与谢家兄弟二人,离开了湖阴,前往杭州与指挥使金鹏等人会合。后来有消息传回来说,谢谨洪顺利在一位正四品的卫镇抚大人手下站稳了脚跟,并且很快就有了立功的机会,不到两个月就正式做了小旗,而且看他受上官看重的架势,升总旗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了。至于谢谨澄,则是跟在穆诚身边做文书工作,同时在经历司挂了名,虽然不如堂兄升得快,但也很受重用,前途一片光明。

    听到这些消息,谢氏宗族上下,自然是为他们高兴的。八房疼爱嫡子,就不用提了,就连五房也彻底闭了嘴。谢谨洪的兄长已经不敢再提让兄弟为自己让道的话了。他今年已是第三次未能通过院试了,后年再下场,倘若再不能中,五房长辈们就不会再在他身上花费那么多心血,只叫他自生自灭了。有时间去妒忌兄弟,还不如抓紧时间,多看几页书呢。

    这都是后话。

    时间重新回到十月末,谢家送走了谢谨洪、谢谨澄堂兄弟二人后,又重新恢复了平静。大家才经历过一场水患,还有许多善后工作要做。几位病倒的老人在杜家医馆众位大夫的医治下,也渐渐病情好转。

    至于县城内外那些因为大水和天气,相继感染了风寒,隐隐有转为时疫趋势的百姓,则在持续的干冷大风天气影响下,经由杜家大夫们的妙手回春,慢慢痊愈了。一场时疫消失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