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兵家大争在线阅读 - 第113节

第113节

    第九十八章 王位

    四月二十,公孙策率兵回夏城,开始着手军制改革。

    这次出征他深深的感受到了部队有些散乱,基础建制完备,但是缺乏中级组织结构。以前军队都是按部划分,出征时以部为单位,组建军一级单位。

    这是为不久之后称王做准备,国家的雏形还没有固定,现在更改,难度要小于以后。以后政权越来越完备,紧紧绑在一起,想要更改军制,就要有挥刀出血的准备。

    直到四月二十五,公孙策才将内部梳理好,在朝阳宫议事。

    公孙厉首次出现在这种高级军事会议上,他坐在公孙策常坐的位置上,而公孙策则坐在他右首,公孙厉左首是手按腰间刀柄而立的韩振龙。

    公孙策扫视殿中列坐的文武,除了上党郡的将军,其余各地能来的都来了。就连被扣在咸阳为质的李儒、董越等人都在。

    “以前我们打仗,规模撑死几万人。各部建制分散,灵活多变,指挥起来很是称手。这次攻晋之战,晋阳两军规模达到了近惊人的五十万人!”

    “以往的部曲制度虽然灵活,但在拼力量,拼组织力量的大会战中,部曲制度太过分散,最不适合于大军团决战!”

    “所以我决心改革军制!军权的重要性众人皆知,所以改革军队建制,必须要果决,不能因为小部分人反对而拖延!你们各部的天兵依旧归你们指挥,但所属权要收归我有!”

    公孙策面容严肃,不由扭头望向郭亮。

    这次军制改革只是名义上收缴军权的最终归属权,损失最大的不是投靠公孙策的传承者,而是郭亮!

    董卓手下五万西凉军,这以后都是郭亮的财产。这五万人整整占了河东军四成多!

    郭亮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缓缓点头。

    他很多朋友都在劝他不要赞同军制改革,因为这样一来公孙策将来对西凉军下手,可以说是师出有名,无人能挡。

    “这次军制改革,只是将原来分散的部曲制再加上军卫两级。同时规定,一部两千人,并形成定制,方便调遣。而麾下天兵不足两千人的,相互拼组,以战功武力挑选领军校尉。”

    “二至五部组建一军,军有封号,若有战功彪炳,功劳甚大的部,也可有封号。这就是领军校尉和封号校尉的区别,军中缺将军,则以封号校尉优先充任。”

    “凡出征之时,七军为一卫,一卫军力在三万到七万之间。所以卫并不常设,平时领军的还是将军一级。现在说说以后的军队规划,有不同意见可提出讨论。”

    公孙策虽然这样说,可郭亮不挑头,谁敢不满?而且现在就是乱世,卫哪能不设置?

    “我河东军一共步骑十二万人,上党一郡就占去了一半。因上党郡可能随时都会爆发战争,所以那里设立两卫。北上党郡设置骁卫,统辖三个满编军。以高顺为骁卫大将军,赵云、李青云为骁卫将军。”

    “南上党郡设置左卫,统辖三个满编军。以董卓为左卫大将军,牛辅、张济为左卫将军。另任命董卓为上党太守,可临阵辖制上党众军。”

    “另外平阳郡设置武卫,统辖七军三万六千人。以公孙英为武卫大将军,郭亮、马超为武卫将军。”

    “平阳郡施行军屯,来年再说开发问题。”

    “河东郡设置右卫,统辖五军两万八千人,由我亲自统率。张辽、谢艾为右卫将军。另设置南北宿卫军,以曹性为北宫将军,成廉为南宫将军,分别统辖千人。”

    以后河东军重心将会移到上党地区,同时采取精兵在内的策略。公孙策在平阳郡安置的七军,都是战力不强,平均三流中等的部队。

    不要以为三流中等很弱,三流之下还有末流,末流末等天兵,单挑群战都能打败训练三个月的普通军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人是可以杀死天兵的!

    而河东军的右卫,人数在四卫之中最少,但平均都是二流末等。宿卫军更是精锐,都是二流中等和二流上等的精锐。

    至于诸卫统辖下的军,有的军有封号,这些都是随公孙策一路杀出来的大军。而新组建的军则没有封号,只有番号,诸如武卫第一军之类的,统军将军只是中郎将,也没有封号。

    全部军队规划完毕后,开始商讨建国事宜,建国后的政体是三省六部,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独立于王权之外的机构或体制。

    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户部、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王权。

    这个制度一能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又能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就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神州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从隋唐开始,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传承者一系大多支持使用现代官制,但公孙策认为河东民少,没必要设置太复杂的官制。而且太多的官员,不仅增加国库支出,还会形成做事相互推卸的恶劣风气。

    “现在百废待兴,一切从简。太多的冗官只会拖累我们的效率,再说我连中央二十四司的官员都凑不齐,更别说多有空缺各地县令!”

    公孙策说着也有些无奈,民众中有前朝官僚,可都在奴营劳作。用这些人,别说他,就连麾下传承者都无法安心。

    他现在急需大量可靠的儒家英灵,这些英灵复活后并不是一个人!他们和神将一样,也有自己的天兵。不过他们的天兵传承的不是战魂,而是书魂。专门用来培养儒家弟子之用,一旦融合,就是一名合格的小官吏。

    比如陈宫手下那一百天兵,名义上是天兵,实际上就是陈宫的外室弟子。现在干的工作都是内政性质,如果干得好,利国利民的话,这些天兵就能突破,成为陈宫一样的存在。

    叫他们天兵有些不妥,更为妥当的称呼是儒家学子。

    根据陈宫所言,只有儒家名士才能招收儒家学子。数量根据名士的才能和后世信仰加持有着很大关联。

    名士上面还有大儒,大儒可以一次招收五百以上的儒家学子。除了儒家,还有法家、墨家以及杂家。这些都是可以招募学子的存在,可惜公孙策只认识一个法家李斯。

    “五月初一,河东将会颁发求贤令和举贤令,你们回去后多多注意自己防区内,有没有隐士之类的大能。”

    “喏!”众将起身抱拳齐呼。

    公孙策脸上并不好看,让武将找他们的死对头文臣来效力,这事怎么看,他都觉得很别扭。

    等众将坐下,公孙策继续说道:“国家政体讨论完了,现在说说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国号,到底要选哪一个。你们谁有好的建议,可以说说。”

    国号事关重大,谁敢妄加非议。这是他们公孙家的事情,外人指手画脚纯粹就是活腻歪了。

    “现在有三个备选,第一个是夏,夏城的夏。这里三千年就是夏朝的地域,我们在这里立下基业,怎么也沾点边。”

    “第二个就是蒲,我有蒲鼎,建立蒲国天经地义。但这个国号太生僻,无法获得历代聚集沉淀的国运。”

    “第三个是魏,可惜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魏国,虽然我很喜欢这个国号。”

    “你们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国号要弄得那么复杂。这一点,让星官周青给你们说说。”公孙策说完,端起水杯喝水。

    周青起身,扫视殿内众将说道:“每一个国号都有着气运传承,夏国的气运太悠久,很庞大,我们很难夺取并继承。蒲国如君上所言,太生僻,气运更是稀薄,不可取。”

    “至于魏国,历史上有好几个魏国,气运叠加下来,也足以立国稳固。可现在有了一个根正苗红的姬姓魏氏魏国,所以君上选魏为国号,很难从魏国手中夺取魏国积累的气运。”

    “至于其他国号,如果没有关联选取的话,很难获得其承认。无法继承这些国号气运的话,选了也是无用。甚至还有无数害处,比如国号会蚕食国家的气运!”

    周青坐下后,公孙策继续说道:“我公孙氏也是姬姓,魏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诸侯国。起初国君为姬姓,最初封地在中条山以南,黄河以北。也就是原芮城之地,现在归刘威管辖。”

    “这个魏国春秋时被晋献公攻灭,把魏地封给毕万。毕万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祖先,他也是姬姓。所以古魏地在我们手里,而我公孙氏又是姬姓,我们自然有资格使用魏这个国号!”

    至于他公孙氏是不是真的姬姓,无人能知。但只要他能击败魏无忌的魏国,并将这个魏国灭掉,就证明他有资格有能力获得魏国国号气运的加持!也就侧面说明,他公孙氏确实是姬姓。

    因为不是姬姓,仅凭占据古魏地而用魏国国号,是无法获得多少国运加持的。

    据周青所言,国家的气运来源于三。一是天道眷顾,自然气运绵绵持久无有尽头。但这种气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很飘忽。

    第二就是地道,也就是鬼界。这就是国号积累沉淀的气运,历史上越是强大长久的国号,这份积淀的气运就越强。

    第三才是人道,正所谓人和万事兴。只要君臣一心,万众协力,政通人和之下,又没有天灾人祸的前提下,也能积累国运。

    一国气运说起来太缥缈,可公孙策信这个,因为他有意识星空,对气运有着很强很直接的认知。

    “所以,魏这个国号我们用定了!五月初一,由我父在朝阳坡顶诏告上苍,登魏国王位!”

    让公孙厉当魏王,是公孙策很久之前就想到的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时候公孙厉在秦国为质,想要逼秦国放归公孙厉回归河东明显不现实。

    所以公孙策就想到了这个办法,等待合适的时机,立国以父亲为国君。那么秦国除非愿意撕破脸皮,否则公孙厉必然会被放归。

    而公孙策那时候已经做好了自己亲自去咸阳为质,并择机而逃的准备。为了不让秦国有其他质子可选,他将刘雅蝉怀孕的事情视为高度机密。

    现在晋周两国又想和他结成翁婿之盟,那样道德伦理纲常上他就低人一等,不利于将来发展。现在把他父亲推出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公孙策起身,一抬手,众将起身,甲片哗啦作响。

    他走到众将之前,转身跪拜:“儿臣拜见父王!”

    “臣等拜见魏王陛下!”

    公孙厉原本有些郁闷,他不知道公孙策让他过来做什么,郁闷无比的傻坐在一旁干瞪眼,现在他知道了原因,原来儿子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只觉得自己浑身肌rou在跳,跳的很刺激。

    他身旁的韩振龙见近百人朝这里跪拜,直接吓得滚落一旁,赶紧跪地。

    如果这时候他还站在公孙厉身旁,那就是找死!

    第九十九章 魏国,立

    五月初一,天公作美,万里碧空。朝阳坡下万军汇聚,赤色旗帜飘扬如火。

    得到消息的势力纷纷遣人道贺,更多的是来打探消息的。至于找麻烦的,似乎消失了。

    朝阳坡下朝阳宫,公孙厉一身赤红色冕服,上纹十二章,诸如日、月、星辰、山、龙等等极具象征意义的花纹。

    他率着近千人顺着青石台阶登上朝阳坡,沿途卫士纷纷单膝跪地。

    他立在坡顶高台诏书上苍:“下有姬姓公孙氏名厉者,上承先祖英愿,下应百姓所求。于乱世立国名魏,守土庇民于一方。”

    公孙策也是一身赤色冕服,纹九章,手持雷电戟,与母亲陈燕领六位夫人,及公孙一族和孙姓亲族立在台下,公孙英率文武百官及军中军侯以上者近千人从坡顶顺着青石台阶一路绵延至坡下。

    其后公孙厉登王位,公孙策领坡上千人山呼万岁,坡下万军单膝跪地,跟着大呼。

    他们多是随公孙策从西北返回的老兵,见证了公孙集团一步步的成长。现在见终于修成正果,个个心中的依附感大增。

    还有很多前来观礼的人,他们窃窃私语。很多现代一系的势力对公孙氏称王建国很羡慕,但一致谴责公孙氏复古玩封建,不给治下民众自由的民权!

    紧接着公孙厉追封三代先祖。追封自己父亲公孙麟为大魏壮王,兄公孙勉为夏怀侯,以陈燕为王后,公孙策为太子。

    并诏封公孙英继承公孙勉夏侯爵位,为开国夏侯,封郭亮为开国耿侯。开国侯世袭罔替,每人食邑五百户,只有收税的权力,没有治民招兵的权力。

    因为公孙策喜欢别人和他玩分封制,而他更喜欢自己和别人玩中央集权制!他手下的主力部队是七星神将和吕布旧部,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实力又强,让他可以压服国内其他势力,全心全意推行集权制。

    魏国侯爵分七等,依次是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名号侯、杂号侯。

    冠以开国二字,世袭罔替,无大过不得减封削爵。其余爵位,传承一代,自动降低一级。

    其中杂号侯和名号侯只有俸禄,没有食户上税给他们。

    都亭侯开始每上升一级,增加一百户食邑。县乡亭三侯除了可以拿本身的食户外,还可以从本地封地获得总税收分成!

    关于都亭侯和亭侯的区别:都,就是城市,都亭侯食户都是城中百姓,经济能力普遍强于乡民和村民,所以都亭侯食户数量比不上亭侯,收的税可能要比亭侯高。于是亭侯以上可以从本地收取税赋分成,就成了一种区别。

    除了男人封爵,公孙策十七岁的堂妹公孙雨作为公孙氏唯一的女性,被封永乐长公主,以永乐县为食邑,是唯一一个享受整县税赋的存在!

    还有其余众将被封爵,大多是都是名号侯和杂号侯。都乡侯四人,高顺、张辽、马超和刘威;都亭侯不过是臧霸、陈宫、马谡、赵云、华雄和李儒等人。连公孙策随身的成廉都没有受封,可见爵位赏赐之严格。

    公孙策本来要授予李青云县侯之爵,可被李青云推辞,原因就是寸功未立。实际原因可能是不想被魏国拘束,李青云当初背叛晋国也是不得已。他胸中的雄心壮志从未熄灭,时刻都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