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唐玄宗在线阅读 - 第97节

第97节

    “陛下,王毛仲此次办事估计花钱不少。听说街道上的鼓乐班子皆由王毛仲所请,其酒食棚子既邀障车者,也向围观者散食,那些运送酒食之人,可谓相望于道,王毛仲之所以如此不吝花费,无非想图一些热闹;至于其府中喜宴,可谓芳酒绮肴,穷极水陆,靡不丰盈。看来王毛仲早有准备,臣见贺者众多,总怕其酒食一时用尽,谁知王宅所备之物,似乎无穷无尽,没有用完的时候。”

    高力士如此说话,明显有着告御状的意思。以王毛仲为首的一帮武人,仗着近侍皇帝,根本没将太监们瞧在眼中,视之为只能干活不许说话的阉人。太监们每每经过诸门时,其守卫之人呵斥太监为家常便饭,有时还会拳脚相加。高力士为太监之首,太监们常常向高力士诉说冤屈。高力士也无法可想,心想王毛仲连我都没瞧在眼中,对你们如此也实属正常,他虽然没有法子,然心中的怒火渐升。

    王毛仲如此实为不智,他虽为皇帝的亲信之人,然有两点比不上太监。一者,其掌控禁军看似权力显赫,可是权力实为双刃剑,皇帝一面信之用之,另一面则会常怀警惕之心,而太监身有缺陷入宫为奴,皇帝并不设备;二者,王毛仲之辈不可能日日环侍皇帝身边,而太监则与皇帝朝夕相处,如此就占了口舌先机。

    高力士知道,皇帝如今励精图治,力戒豪奢。皇帝尚且克制己欲不慕浮华,岂能容许你王毛仲先涉奢华?

    人须常怀警惕之心,应对其他世人雍荣包容,哪怕是最不起眼之人,也不可有轻蔑之心。王毛仲不知太监的利害,轻易地将太监们视为无用之人,如此就大错特错了。

    李隆基果然说道:“哦?王毛仲如此做有些过于招摇了。”

    高力士不失时机,又进言道:“是啊,自从安乐公主婚礼之后,其豪奢程度以此宗婚礼为最。陛下,臣以为王毛仲如此办事有些逾礼。”

    李隆基淡淡说道:“以往财富匮乏之时,办事可以从简。如今国强民富,奢华一些亦未不可。”

    高力士妄图以豪奢来贬王毛仲,其实想差了念头。李隆基少年之时以奢华为乐,其在开元之初焚珠玉、毁金银,无非想遵贞观故事率先垂范而已。如今国势已隆,国库私库中的财货日渐丰盈,其心间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高力士见皇帝如此说话,遂乖觉地不再吭声。

    其实高力士不知,他的一番话对皇帝还是颇有震动的。李隆基感到震动的并非是王毛仲所办婚礼过于豪奢,而是此场婚礼所彰显的人脉关系。

    王毛仲职掌禁军十余年,军中将领如众星拱月一般恭维王毛仲,现在他又与葛福顺成为了儿女亲家,王毛仲由此在军中的地位如虎添翼,除了皇帝,还有何人能撼动呢?

    王毛仲还与张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密关系。

    其实李隆基眼前最倚重之人,一为张说,再一个就为王毛仲了。张说用不断加重的相权,维系着大唐帝国各级机构的正常运转;王毛仲则掌控禁军维护皇宫安全,并以京畿重兵遥制四周边将。

    那一时刻,李隆基脑中忽然闪出一个念头:如此二人亲密无间,对皇权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念头虽一晃而过,却让李隆基心生警惕。因为答案是肯定的,李隆基即位之后,禁止所有人与术士交往妄自卜筮(婚丧卜筮除外),不许内官与外官交结,不许官员与宗室藩王来往,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是千方百计保证皇权稳固。

    一个权倾天下的主要宰相怎能与一个手绾禁军大权之人交往频繁呢?

    李隆基想到这里,转身来到身后的书架前,取过一函书籍,将之递给高力士道:“你去一趟中书省,将此书赐于张说吧。”

    高力士双手接过,低头观看书名,就见此书为班固所撰《汉书》。其一面躬身退出,一面心中暗暗嘀咕:张说家中藏书甚丰,像《汉书》之类史书何曾少了?皇帝如此赐书,到底有何深意呢?

    暮春时节,李隆基带领百官及后宫之人奔赴东都洛阳,他们要在这里完成封禅大典的前期准备事宜。太史局已将所有时辰算定,十月初离开洛阳奔赴泰山。

    洛阳的牡丹花儿早已开败,仅留下壮硕的枝干和翠绿的叶儿镶满圃园。李隆基降生于洛阳宫中,又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洛水南岸的积善坊还有他任楚王时的宅邸。大凡人之一生,对童年时代的记忆最为深刻,也最为清纯。李隆基入东都之后,政事似乎少了许多,他就抽出空儿到这些故居观看一番。

    李隆基那日来到积善坊故居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的当儿。其故居北面的洛水东流,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之上显得落金无限。李隆基站立南岸,眺望北岸宫城的端门和应天门,不禁想起了自己幼小之时随祖母则天皇后、姑母太平公主及上官婉儿登上应天门城楼上的情景。如今这三人已然作古,李隆基念及与这三位妇人的种种往事,不禁抚今追昔,感叹唏嘘。

    李隆基眼观洛水两岸密集的绿树,心想这洛水日夜流淌,那些山涧的溪流一路东行归入大海,不由喟然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高力士随侍身边,他见皇帝呆立水边良久,最终用孔子之言感叹,心知皇帝定然有些伤怀了,遂劝道:“陛下,时辰不早了,请移步回宫用膳吧。”

    李隆基微微摇头,说道:“如此良辰美景,若弃之实在可惜,就多待一会儿吧。高将军,朕刚才仿佛看见孔夫子正在周游列国,他恰恰行到洛水之侧,正与学生在那里濯足。”

    高力士此前粗知孔子事迹,知道孔子似在十七岁时曾来到洛邑找到老子问礼,而其周游列国时未曾行到洛阳地面。然皇帝现在如此说话,他也不敢驳正,只好含糊地应了一声。

    李隆基兀自说道:“朕在想呀,春秋时期有今日繁华吗?孔子乘一辆驴车,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他们经常挨饿,可见那时少有今日的水陆驿所。”

    高力士心中不由得窃笑:皇帝今日怎么了?为何有了这些看似如少年般的奇思异想?

    李隆基长叹一声道:“唉,今不如昔呀。遥想那时生计困厄,却有诸子百家争鸣一时,如此盛状,后世为何未曾再现呢?”

    高力士道:“陛下,想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由此难现百家争鸣之境。”

    李隆基道:“不错,应该这样。秦皇一统,汉武尊儒,遂有大哉国家。朕刚才想呀,孔子为何能在那个时代立大哉斯言呢?”

    高力士眼光迷茫,不知皇帝所言何意。

    李隆基此时思绪如飞,跳跃甚快。他刚才想起祖母与姑姑等人,心想权力实在太过无情,亲情遇之也会变得软弱无力。他进而想起孔子之言,感叹一个落魄老人,何以能在纷纭的乱世中瞧出人间的正道呢?

    于是,孔子的名言纷至沓来。

    “仁即爱人。”

    “何事于仁,必有圣乎!尧、舜其状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有君子之道思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李隆基知道,孔子的这些言语,实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杆,无论国君、臣工、百姓依此行事过于艰难,以国君为例,也只有太宗皇帝依此教化治国,其他朝代少有全部施行。

    “沧海横流,唯有如此方显圣贤本色。”李隆基心中又暗叹一声,圣贤之言犹如黑夜中的明灯,令迷茫的路人心中燃起希望,由此奋勇而行。

    李隆基笑问高力士道:“高将军,朕欲举办封禅大典,百姓会如何看此事?”

    高力士答得很快:“封禅泰山,告于天地,则显陛下仁政辉煌,百姓定会鼓舞而歌。”

    “嗯,你答得好。朕东行封禅,正为此意。”

    高力士愈发摸不着头脑,不知皇帝又想到何种念头。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十一日,封禅队伍自东都洛阳出发。宋璟率领留守官员立在上东门外,躬身为皇帝送行。

    先导者为禁军的五色方队,分赤旗、黄旗、白旗、黑旗与青旗建队,每队的甲、弓、箭、刀、盾皆依队旗颜色而制。其行进之时甲色分明,旌旗猎猎,其兵士系挑选而来,个头皆高大匀称,极具威武之姿。

    其后则为李隆基的大驾,其羽葆、华盖、旌旗、罕毕、车马皆依制设立,其执旗执仗、驾车驭马者以及警跸将士约有三千人。

    再其后即是王公贵戚以及百官的仪卫,其中间有四夷酋长及使者的车辆。

    最为壮观者当数王毛仲早就送至东都的数万匹战马。王毛仲依马之毛色将所有马儿分为五队,计有赤、白、黑、青、黄色,与前导的五色方队相呼应。这些马儿训练有素,在驭手的指挥下依序行走,其毛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匹织就的五色云锦正在缓缓展开。

    队伍的最后,则是运送大批物资的车队。

    数万人马迤逦而行,其彩旗飘扬,鼓乐喧鸣,浩浩荡荡,数百里不绝。如此多的人马,其饮食用度不可能随身携带,须由所经州县沿途供应。为了不使州县二度花费,封禅队伍的往返路线也事先确定。去程为出洛阳后到达荥阳,然后向东北方向行走,经滑州、濮州、济州、兖州到达泰山脚下;返程时经曲阜、曹州、宋州、汴州后到达洛阳。

    十一月初六,李隆基率领百官抵达泰山脚下,并住进搭就好的“帐殿”之中。此时的泰山,空气中已显寒冷。武惠儿令人在一圆形帐篷中四周笼上炭火,居中的浴盆中注满热水,然后将李隆基请入帐中。武惠儿先用手试了试水温,说道:“陛下一路辛苦劳顿,想来沐浴一番之后定能解乏。此时水温适宜,妾服侍陛下入浴。”

    李隆基一入此帐,就觉帐内燥热无比,看到四周那些通红的火盆,方知武惠儿的心意,遂解衣道:“好呀,想你也乏了,我们就一同沐浴吧。”

    武惠儿上前帮助李隆基解衣,一边浅浅笑道:“陛下莫非忘了?妾说过此行随侍陛下,然到了此泰山脚下,深恐污了灵气,不敢让陛下沾染女色半分。自今日始,妾等不与陛下共寝一室,只会服侍陛下。”

    封禅事大,李隆基心中也是十分重视。他闻听武惠儿此等言语,遂正色道:“是了,朕如何就忘了此节呢?惠儿,还是你识大义。不错,朕行大礼不敢近女色,明日还要斋戒一天。”

    武惠儿将李隆基引入浴盆之中,温水的滋润令李隆基舒畅地张开四肢,武惠儿的一双纤手轻轻摩挲其皮肤,更令李隆基畅美,由此闭上双目静静享受。武惠儿那熟悉的语音又在耳边轻轻响起:“是啊,应该斋戒一天。陛下远行疲惫,须养足精神再行登山,这也是对上天的崇敬之情嘛。”

    十一月初九巳时,泰山谷口。

    岱庙距登山谷口不远,此为道家圣地,例为举办封禅大典时的必参之所。李唐皇室尊老子为祖先,将道教奉为国教,则李隆基登山前须入此庙遥拜一番。为了准备此次大典,将作监此前早派人前来将所有建筑修缮一新,岱庙作为主要祭祀之所,当然花费不少。

    一番祭祀之后,时辰已过辰时。李隆基率领众人离开岱庙,浩浩荡荡奔往谷口,这里是登山的起点。

    登山的步道旁边,两侧除了遍插旌旗之外,王毛仲每隔十步即布上卫士。李隆基即来拜山,为示虔诚之心,决计不敢乘舆而行,他须步行登至山顶。他们从此登到中天门之后,须在那里备好的帐殿中歇息一晚,第二日再步往玉皇顶,然后主祭昊天上帝。

    李隆基行至谷口,驻足扭头观望。就见身后的队伍络绎不绝,其山下仪卫遍竖旌旗,竟然百里不绝。如此宏大的场面,顿时令李隆基心中豪情顿生,其瞥了身侧的张说一眼,心想此人为相,可谓恰当其时。他若不坚持倡议,何来今日恢弘之场面呢?

    然而身后的嘈杂声隆,令李隆基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除了山下的仪卫,今日登山之人不少于万余人,张说此前也禁绝他们登山时喧哗,奈何人数众多,其嘈杂声实在难绝。

    李隆基摇摇头,唤来张说说道:“张卿,这样不行。”

    张说不明其意,问道:“陛下,敢问何处不妥?”

    李隆基抬手上指说道:“灵山清静,如何能耐如此喧哗?”

    张说当即答道:“陛下,人多口杂,欲使清静,须裁减上山人数。”

    “朕正有此意。张卿,可使宰相、诸王以及祠祭祀官随朕登山,其他人就留在这里。”

    “陛下,那些四夷酋长及来使远道而来,是否让他们随行?”

    “他们就在岱庙观礼,上山就免了吧。”

    张说接旨,当即前去分派。他先让王毛仲派人把守谷口,再让张九龄拿着名单逐个放人。如此一来,上山之人不过百人。

    百官闻听不许上山,心中不免遗憾。皇帝能够封禅一回,殊非易事,今日躬逢其盛,却不能登山观礼,那么今生再无此等机会。那些四夷之人也就罢了,他们能来此观礼则足矣,正不想费足劲儿登山辛苦,如此正合己意,也就乐得山下游逛。大多数官员闻听此举系奉旨而行,也不再言语;一些性急的官员想悄悄溜过去,然看到那些如狼似虎的甲士守在那里,终究无法可想。

    崔隐甫其时与宇文融和李林甫立在一侧,崔隐甫观此情状,知道终究不能再前行一步,遂长叹一声。

    三人中以宇文融性子最急,其见崔隐甫长叹,遂说道:“此举定是张说的主意!我与哥奴也就罢了,崔兄为御史大夫,各部尚书以及台寺主官应当随行。哼,仅许宰相随行,明显透出是张说的主意嘛。”

    李林甫笑道:“宇文兄不必着急。你想呀,就是张说的主意,也须圣上首肯。此等话儿不要再说了,百官不能上山,心中定是委屈,若如此怨言从宇文兄口中传扬出去,实为不美啊。”

    崔隐甫道:“哥奴说得对,我们从此不许再说此话。”

    李林甫又低声说道:“二位兄长可曾看到刚才一幕吗?”

    二人急问究竟。

    李林甫道:“愚弟此前听人风言风语说道,此次登山祀官与词官,其中多为张说亲信之人。愚弟心想呀,张说为睿智之人,他怎能如此不遮面目?”

    宇文融接口道:“他果然如此吗?我倒是未曾注意。圣上此前说过,登山词官可以超授五品,祀官也可以秩升一级。”

    李林甫道:“愚弟刚才就在张九龄之侧,听清楚了所有从登之人。那些祀官也就罢了,毕竟以礼部及太常寺之人为主;词官则清一色为张说亲信之人,像张九龄、贺知章等人官秩已达五品也就罢了,如张观、郑镒等人也混迹其中,张说的胆子实在太大了一些。”

    崔隐甫问道:“郑镒?此人莫非张说的女婿吗?”当初张说嫁女遍请群僚,崔隐甫与宴时曾见过郑镒,故有印象。

    宇文融恨恨地说道:“不错,正是张说女婿。那个张观为中书主书,平时见了张说摇头摆尾似走狗一般,不是女婿又胜似女婿了。”

    三人不再说话,互相对视,他们此时的心迹是相同的。

    十一月初十丑时中天门

    君臣们宿于临时搭就的帐殿之中,此时夜过子时,他们已然进入梦乡。

    张说本已熟睡,忽被一阵声响惊醒。他睁开眼睛,耳听帐外山风强劲,继而“噼啪”的雨滴声音落满帐顶,他急忙掌灯披衣而起。就见左侧的帐壁被风鼓起,风雨带来的寒意令他缩手缩脚。张说心中不由得大震:坏事了,若如此狂风骤雨,皇帝如何登山呢?

    源乾曜、贺知章、张九龄等人也被风雨惊醒,他们所住的帐篷与张说所居相连,看到张说帐中有了光亮,遂不约而同走了过来。

    众人面面相觑,贺知章叹道:“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我昨日还问太史局之人,他们说天气如此晴朗,不会有雨。唉,可惜一行禅师早逝,他若在此,也不至于如此手忙脚乱。”

    源乾曜忧心忡忡:“再过两个时辰,圣上就该登山了。不说路滑难走,就是到了山顶,如此风大雨急,如何举办祀礼呢?”

    张说也是忧心如焚,他撩起帐帘向外观看,就被一阵疾风疾雨推了进来。他一时呆立在那里默不做声,心中盘算补救的办法。

    贺知章说道:“或者待雨停之后,再行登山?”

    源乾曜说道:“这如何可以?登山时辰与祭祀时辰皆为事先卜出的吉时,如何能改?”

    众人一时无语,唯听室外的风雨声。

    张说最后打破平静,缓缓说道:“山间风雨来得急,走得也快。我们现在一时无法,唯盼风雨早一点停歇吧。”

    风雨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果然渐渐停息。阴霾的天空云开雾散,竟然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山气也渐渐暖和起来。是夜山中山下燃火相属,雨刚住歇,那些甲士们又将火堆燃起来。若从山下向上望之,犹如群星相连自地达于上天。

    十一月初十辰时泰山极顶封祀坛

    山雨刚刚住歇,天色刚刚发亮,李隆基便率领众人向山顶攀登。他们用时一个多时辰,即到达山顶封祀坛。

    东方的云海里渐渐出现一抹红霞,继而霞光万道,一轮红日似乎在地平线下“托”地一跳,顿时现出其绚红的面目。张说作为礼仪使,这日身披阔大的金色礼服,口呼道:“吉时已到。鸣乐,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