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红楼之皇后路在线阅读 - 第26页

第26页

    贾赦贾政都主动起身对那太监拱手,那太监也只是傲慢的点点头,并没有给他们两个眼色,只对榻上的贾母略弯了弯腰:“老太太,老圣人的意思,贾家此次忠心,若是行事妥帖,老圣人来日必有赏赐的。”

    别人还不觉得怎样,倒是王夫人心口一跳:这种隐秘之事,太上皇不能明着赏,但宫里不还有元春吗!

    因不是太上皇口谕,对这个太监,贾敏也就没有起身,只是颔首道:“为太上皇分忧,是我们臣子的本分,不敢求赏的。”

    太监继续道:“还请史太君拨两条荣国府的船,太上皇这边自有人手随船去的。”

    贾敏自然应下。

    那太监又道:“老圣人说了,此番林家和贾家都是忠心可鉴,尤其是林家,连在室女的三成财产都舍了。

    老圣人便道,将林家历代的古籍字画,都留给这位林姑娘吧。日后府上定要好生教养这位姑娘,不可懈怠,待来日出嫁,宫里自然也有赏的。”

    贾敏一怔。

    林家的古籍字画居然能留给黛玉?之前辛泓承与她商定的条目里倒没有这一条。

    说来她跟辛泓承定的法子也简单,无非是一个里应外合李代桃僵。

    叫太上皇以为是贾家吞了林家的钱,而贾家则以为是,太上皇要收走林家的钱。

    对太上皇来说,他内库丰厚,又因贾代善救过驾而格外爱重荣国府,所以荣国府吞了姻亲的钱,在太上皇那里只会是个贪财的过失,根本不会追究。

    而对于荣国府来说,太上皇就是最大的依靠,就是天儿,再不舍得钱,也不敢反抗,也不敢吭声。

    这计划原本没有可行性。但贾敏来了——一个一心通外地位超然的老封君在这,就变得简单可行了。

    眼前这个装的目中无人的太监,哪里是太上皇的人,根本只是辛泓承那里一个小太监。

    这事儿确实也是辛泓承谋的福利。

    劝宣合帝说,古籍字画虽然珍贵,但世间孤本书画最多的大概就是皇宫里了。实在没必要全收了进来放着攒灰,不如给了人家林家女儿。

    宣合帝眼见得小金库充盈有望,大手一挥表示没问题。

    贾敏也只是略微一怔,随后也就明白是辛泓承的好意,便对那太监点头道:“叩谢太上皇隆恩。”

    及至那太监去了,贾家两房仍旧沉浸在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心痛中。

    倒是邢夫人,因为知道这钱弄了来也跟她关系不大,倒是最快反应过来的,嘟囔道:“那姑太太的嫁妆也充公吗?”

    贾赦瞪她:“糊涂!女子嫁妆便是抄家都不抄的!”太上皇又怎么会这么没品。

    贾敏端起茶盏——辛泓承虽不知她的身份,但也与她说明,荣国府当年陪嫁的嫁妆,是会原封不动送回来的。

    只是林家从前几代主母,嫁妆都留给了亲生儿子,已经并入了林家家产,只怕不能拿出来了。

    邢夫人听了这话,笑道:“那就是姑太太的嫁妆要返还咱们府上了?”

    王夫人也接口道:“当年姑太太是家里唯一的嫡出姑娘,府上又是最兴旺之时,陪嫁极为丰厚。

    论理说,姑太太嫁入林家后无子而终,咱们府上就去讨嫁妆回来都是正当的,只不过跟林家有姻亲之情,所以不曾这么做罢了。如今林家既已没了,姑太太的嫁妆自然是要回来的。”

    贾敏心中冷笑,坐在上面听着她们议论自己的嫁妆。

    真是一家子骨rou,算计到骨血里了。

    贾敏将豆绿底白鹤纹成窑茶碗重重搁在桌上,冷声道:“那嫁妆,就留给玉儿,待她出嫁时陪送出去。”

    王夫人跟邢夫人齐齐心痛。

    尤其是王夫人,刚准备再找点理由,比如说家里还有几位没出嫁的姑娘啦,好歹拿出来分一分之类的话,贾敏就堵了回去。

    “刚才太上皇的吩咐你们都聋了不成?金口玉言叫府上好生教养玉儿,如今玉儿已经近十三岁,没几年就要出阁,到时老圣人一看,家中连她生母的嫁妆都贪下了,这个罪过谁来担着?”

    说完目光漠然看向王氏,跟山一样沉重:“王氏,你别忘了,元春还在宫里。”

    王氏冷汗刷刷的,一来是为着贾母提到了元春,她生怕惹怒了贾母,以后贾母不肯叫家中再帮衬元春,那元春岂不是要做一辈子的宫女?二来便为着贾母这声王氏。

    原来贾母称呼她都是政儿媳妇,对着别人都是说二太太怎么样,今日忽然冷冰冰的一句王氏,吓得她可不轻。

    第18章 父子间

    贾敏一锤定音嫁妆之事,言辞颇为严厉。

    贾赦贾政就连忙点头,再各自回头瞪一下自己说话议论的媳妇。

    贾政口中道:“meimei的嫁妆,自然要留给外甥女,这是天经地义。”

    到底贾赦贾政是男人,只会花钱,一个请清客相公,一个买漂亮丫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觉得一份嫁妆,不要也罢。

    只有邢王夫人暗中咬牙。

    贾敏该说的都说完,摆手让诸人都散了。贾赦贾政便道:“回母亲,过两日便是东府出殡,儿子们……”

    “忙你们的,不必常来请安。”

    不来最好,看着就烦。

    次日清晨,京外的码头上便簇簇停了数条荣国府的大船,旗帜鲜明的下江南背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