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掠夺之战
西宁国经过不断的对大辽国售出军队装备,大辽国的银子那是哗啦啦流向西宁国。 西宁国整个工坊,都是开足了马力,赚足了钱以后,他们自然有钱去研究更为先进的装备。 其中燧发枪,也是在他们的研究范围里,还有可以快速装填的子母炮。 除此之外,对于刀枪剑戟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也是变得越来越精湛,尤其是防御力的战甲方面,更是日新月异的更新。 经过这么庞大的研究以后,基本已经确定了,西宁事装备上的统治地位。 对于那些铁甲攻城机械,更是强悍到令人咂舌。 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早就了西宁军远超别人的战斗力。 西宁国的工坊,可不是只在给大辽国供货,与此同时还在不断的对西宁军进行供货。 对于西宁军的供货,只比大辽国更多。西宁军购买的装备,都是西宁国库出资。况且大辽国大批量购入装备以后,西宁国可以从中收取大量的税收。 这些税金,就可以直接用来支付西宁军的装备购买。等于大辽国顺便帮助西宁国一起把装备给买了。 这边西宁军越变越去,大辽军队也越变越强。大辽国却越变越穷,西宁国依旧是那么富裕强大。 大辽国这时候终于安耐不住,开始动起了歪心思。 大辽国不满足于和邻国的小规模战役胜利,他们开始谋划,大规模针对军事实力最弱,经济实力确实靠前的大魏国。 大辽国的心态很简单,那就是不求完攻占大魏国,只要把大魏国打怕就可以了。这样子只要让大魏国能够老老实实的坐到谈判席上来,大辽国的目的就达到了。 于是,在一个春夏交替的时节,大辽国终于发动了对大魏国的面战役。 大辽国出兵两百万,直接强渡长江,在一处名叫娄城的小城靠岸,然后大规模南侵。 大魏国猝不及防,一旦被大辽国强渡的天险,江面被其把控住,大辽国的军队立刻是长驱直入,转眼间攻下了大魏国十余座城池。 对于这些攻破的城池,大辽国肯定是采取抢光的政策。但凡是值钱的玩意,几乎部都被他们通过船只运走了。 大辽国的所作所为,摆明了不想在南方长久待着。 大魏国闻到了对方的意图,虽然也派出了两百四十万人阻击,但是同时却派出了和谈的团队,前往大辽营谈和。 大魏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军事实力上肯定不是大辽国的对手,所以主动求和。 可是大辽国开出来的条件,却是让大魏国火冒三丈。 条件很简单,纹银两千万两,与此同时割让此时大辽国占有的十五座城池的十座。 这些条件,让大魏国可无法接受了。要知道纹银两千万两,对于大魏国而言,那可是他国库总量的四分之一了。大魏国经过多年征战,可没有大理国囤积了几百年的巨额财富。国库里那八千万两,都是这几年才慢慢积攒起来的。 大辽国一次性狮子大开口,一下子就要了大魏国这么多银子。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辽国还要了十座城池。 要知道,这十座城池可是在长江天险之南,属于大魏国的腹地。 若是这十座城池给了大辽国,就等于在大魏国的软肋上面深深的插了一刀,大魏国以后每时每刻,都会不停的流血。 最关键是,大魏国会因为这个缘故,时时刻刻收到大辽国的威胁。 若是只赔点钱,就能让大辽国退走,大不了大魏国以后在长江南岸,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 这么一来,大辽国想要强行渡江,就变得极为困难。 这次大辽国之所以如此顺利的攻破大魏国的防线,主要还是猝不及防,短时间里面,集合了力量,攻破了大魏国防守最为松懈的一座小城。 只要吸取了这次的教训,大魏国将防御再加个几分。将来大辽国如果再想对大魏国动手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可是如今很显然就不同了。一旦大辽国掌控了这十座城池,那么将来大辽国想要渡江就会易如反掌。这就不是这次的两千万两这么简单,而是将来还会需要更多的银子,去喂饱这头吃不饱的饕鬄巨兽。 大魏国明白这一点,大辽国更明白这一点。 双方既然谈不拢,只能继续刀剑相向。 关系到大魏国的生死存亡,大魏国足足投入了四百万的大军,对阵大辽国两百万大军。 可是血战二十余天之后,结果很惨烈。 大辽国只牺牲了三十万人,但是却消灭了大魏国足足一百六十万人。 最关键是,又被大辽国攻占了三十七座城池。 况且,牺牲掉的,还是大魏国最为精锐的皇城禁军。 接下来,大魏国的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弱。 被逼无奈之下,大魏国只能再次前往大辽国进行和谈。 这一次的和谈,却被大辽国再次加码。和谈的银两被提高到了五千万两,城池也提高到了二十座。 这下子大魏国是砧板上的鱼rou,任人宰割了。 如果大魏国接受了大辽国的条件,毫无疑问,大辽国这次就算会放过大魏国,下一次也绝对能够把大魏国打垮。 和大辽国求和,已经是大魏国逼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可是大辽国毫无底线的狮子大开口,让大魏国根本无法接受。 就在大魏国进退两难之际,一行人来到了大魏国的京城。 这些人显得极为神秘,甚至连官袍都没有穿。不过大魏国知道,这些人来了,大魏国终于有救了。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一直密切的注意着两国战局的西宁国。 依照西宁国的情报,此时的大辽国也同样不好受。 虽然大辽国在军事上面占尽了先机,可是他们毕竟不断的买入军备,掏空了国库,已经无法长期的支撑这场战争了。尤其是死了三十万人以后,他们急需要钱来抚恤战士,才能稳定军心。 这时候,他们可是眼巴巴的指望着大魏国赶紧投降。可是大魏国的韧性,显然早就超过了他们的预料。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