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技术宅在古代在线阅读 - 第137节

第137节

    其实无论是造宣纸作坊也好,造端砚作坊也罢,还有印书作坊,其目的除了盈利挣钱,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振兴交合县的经济,充分利用整个交合县辖区内的所有劳动力,让所有人都自食其力。

    只要此举一成,哪怕将来李文柏调任离开了交合,交合百姓依旧生活富足,就算遇到了灾年,也不至于饿死。因为交合县已经有了三架巨型机器,在不停的运作,这三架巨型机器,便是宣纸作坊、端砚作坊、印书作坊。

    只要交合县这三样产业存在,那么交合的百姓,便永远不愁没有工作做,不愁没有经济收入。

    而且李文柏还给交合百姓们提升了生活保障。那便是那五项公益政令。

    没钱治病怎么办?家里穷孩子养不起怎么办?人老了没人照顾怎么办?穷困潦倒落魄街头怎么办?

    交合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上面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酿造一场人间悲剧。

    有医馆、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的存在,就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悲剧的发生。

    接下来的三个月,交合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场的宣纸作坊和书籍用纸作坊造起来,从树皮、龙须草、芦苇的根茎,到纸浆,再到成品的宣纸和书籍用纸,一道道工序,全部在草场的界河边上,每一道工序都有好几个作坊。

    端山周围端砚作坊围了整整三圈,从端石的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一直到最后的配盒,每一道工序也都有好几个作坊,有些作坊里甚至还有女工出现。

    而印书作坊也都在县城以及各个乡村里落成,吸引了无数的百姓在作坊里印书做长工。

    有些农户甚至在自家的田里,也种起了芦苇和龙须草,然后卖给宣纸作坊。

    可以说,整个交合县和各个乡村,就像是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样,所有百姓都在如火如荼地干着各自的工作,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一天,但他们并不觉得累。因为他们这些工作,都是按月拿月钱的,有钱拿,谁还会嫌累?

    同时各个乡村的免费医馆、县城里的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都也竣工,相应的人手和检查官吏,也已经入驻其中。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福利机构,都会运转起来。

    两个月后,交合县生产的端砚、改良宣纸畅销陇右,一度引起多家文房店的存货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李文柏也联系了京都的李家和几个大商行,到交合县购进端砚和改良宣纸,远销至京都和中原地区。

    一时间,端砚之名响彻整个大齐,人人以用端砚为豪,甚至连皇宫里,也要了几块极品端砚,专门供雍和帝以及几位皇子公主使用。

    而改良宣纸的出现,也让整个大齐原本的宣纸作坊商铺纷纷关门停业。毕竟改良宣纸比起传统宣纸而言,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更好,书写流畅,更易储存。从今往后,宣纸不再是豪门大族的专属之物,而是真正地走向了寻常百姓之家。

    与此同时,陇右的敬文斋的名声也随之大震。西北部州县的坊间,都在传言,敬文斋有特殊的印书手段,无论你要印的书多么稀有、数量要多少,敬文斋都能很快地给你印出来,而且价格也比很多书肆要便宜不少。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疑惑:“这个交合县,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无论是新改良宣纸还是文人爱不释手的端砚,都是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交合县出来的?”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其实敬文斋名声大振的背后,也有交合县的影子。

    交合县在短时间内被世人熟知,这是李文柏所想不到的,也是雍和帝想不到的。

    此时的京都,皇宫内。

    雍和帝坐在御书房内,御案上摆放着那方极品端砚,和一叠厚厚的新改良宣纸,同时,面前还摆着几个月前交合县监察御史孔正送上来的那封信,以及李文柏自己呈上来的考课。

    这份考课,是李文柏自己交上来的。交合的名声实在传得有些太厉害,李文柏干脆自己把这半年的事迹讲清楚,自己坦白,才是最妥当的。

    当然,随着这封考课一起送来的,还有端砚作坊最新产的雕有苍龙的极品端砚。

    御书房内,国子监祭酒王行之躬身站立在下首。

    “王爱卿,你这门生可了不得啊。拿着那叛逆曹严和施五的家产,又是开山又是建作坊的。短短半年间,一个破败的交合县,竟给他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闻名遐迩。就连朕御案上的这端砚,还有这新改良的宣纸,都是他交合县送来的。”

    雍和帝似乎心情很不错,说着,又拿起下面的那封孔正送来的信。

    “就连交合县的监察御史,都来信夸李文柏爱民如子,是难得的好官啊。”

    当初孔正的信刚送上来的时候,雍和帝看了也着实吃了一惊。

    在各个乡村建设免费医馆,在县城建设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收容县城内外的孤寡老人、弃婴、孤儿、和乞丐。还免费给县城内外的孩子进书院蒙学识字,强制收容的未成年孤儿、乞丐和弃婴在武馆习武,成年后从军服役……

    这一套一套的,不说要花多少银子,光是这想法,就足够让人赞叹此子用心纯良。“不是真正爱民如子的人,是绝对想不出这些的。”雍和帝不禁在心中感叹,对李文柏的印象,一下子高了不少。

    雍和帝御案上的几封信,王行之也都看过,见雍和帝如此夸赞李文柏,他这个做师父的,也与有荣焉,但脸上还是很克制。

    “是陛下慧眼识人才,冠玉不过是做到了他为臣子、为父母官的本分罢了。”

    “哈哈哈。”雍和帝开怀大笑,好一会儿,才挥了挥手,说道:“你呀,就别替你那门生谦虚了。做得好就是做得好,他李文柏,值得朕的夸赞。”

    “微臣代文柏,谢过陛下。”王行之赶忙躬身行礼,恭敬致谢。

    雍和帝点点头,想起了什么,笑道:“既如此,也该给你这门生,升升官了。要我说,也不必等这一年了。老把他困在一个小县衙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在背地里怪朕亏待了如此良臣。”扬眉含笑,雍和帝说不出的意气风发,短短半年做出这般的政绩,他便给他一个最年轻的刺史!

    见雍和帝自嘲,王行之果断选择不插嘴,只是上半身弯得更低了。

    第149章 交接

    交合县。

    时值八月, 虽然已经到了夏末, 但交合的天气依旧酷热难耐。与六七月不同的是, 如今到了夜里, 已经开始刮起微凉的秋风了。

    飘香楼, 一间雅间内,陈一志正和李文柏发着牢sao和抱怨。

    “冠玉啊,你们县衙如今, 和陇右几大商行都有合作, 端砚作坊、宣纸作坊、印书作坊,各个都是摇钱树。在成日躲在县衙里数钱, 可苦了你陈叔咯。”

    陈一志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脸上佯装哀愁。

    李文柏一看陈一志这样子, 就知道他在打趣他, 笑了笑,问道:“哦?在交合县,还有什么人能让咱们陈都尉吃苦的?陈叔说出来,若是别人理亏, 小侄一定替您讨回公道。”

    陈一志冷哼了一声,脸上却是无奈地笑了起来, “要告诉了你, 你指不定还鸣鸣得意呢。讨回公道?得了吧。”

    李文柏见陈一志如此说,心中猜到了个大概,连忙自罚了两杯清茶,又说了几句好听话, 陈一志这才眉开眼笑起来。

    “其实也没什么。”陈一志端起酒杯,和李文柏敬了一杯,说道:“主要还是因为你那几个作坊,动静闹得太大了,搞的全天下都知道咱们交合县造出了端砚和改良宣纸。这一两个月里啊,天天都有数不清的商队进城。若是真的商队倒也罢了,就怕遇上什么匈奴的jian细。大热的天,守城的兄弟们也都不容易,都不知道找你陈叔我抱怨了多少回了。”

    “这……这确实是小侄的不是,来,陈叔小侄再自罚一杯。”李文柏端起清茶,笑着一口饮下。

    “唉。冠玉你这说的哪里话。”陈一志有些不悦地说道:“你为咱们交合做了这么多事,哪件不是真正为百姓们好?父老乡亲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守城将士们虽然抱怨,但却没人说过你李青天一句坏话。”

    说着,陈一志突然严肃起来,轻声说道:“不过冠玉你这些日子,也要注意些,那些商队也不一定都是来谈生意的,你那几个作坊,可得守好了,别让那些外人把手艺偷学了去。要知道,咱们交合县,可就靠这几个作坊过活了。”

    李文柏笑道:“陈叔放心,这些小侄都早有准备,防着呢。这几个作坊,都是小侄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又岂会让外人偷师了去?”

    对于这点,李文柏还是很有信心的。端砚的工艺并不难,只不过需要端石为原材料,若是别的地方有端石被发现,开采出来造端砚,那他也没办法。但改良宣纸的工序方案以及活字印刷术,都是他自己从后世的经验中筛选出来的,属于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这一点,那几个合作的商人都清楚,必定会严防死守。偷师?怎么可能。

    陈一志想起了什么,突然笑道:“冠玉啊,如今交合县的名声,可谓是响彻大齐啊。你说,圣上要是听说了,龙颜大悦之下,会不会就……把你调回京都,做大官啊?”

    毕竟李文柏本来就是京都过来的,如今交合县在他的治理下,如此繁荣昌盛,皇帝一高兴,把他调回京都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可不好说,圣心难测,不是你我可以轻易想明白的。”李文柏看的比较远,陈一志的说法,他也曾想过。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李文柏觉得,雍和帝最有可能做的,不是将他调回京都,而是继续留在陇右、或者西州。

    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替了刘安的长史之位。

    要知道,曹严倒台之后,西州刺史的位子就一直空缺着,目前还是由长史刘安代为掌管西州事务。

    想来刘安那里考校过了,便会做刺史,而他则是接替刘安。

    ……

    而雍和帝的圣眷,远远出乎李文柏的意料。

    第二天一早,一支特殊的车驾驶进了交合县的城门,直接停在了县衙门口。

    早早接到通知的李文柏领着李二等众衙役护卫,在县衙门口等待着。

    一共有两架马车,前面的马车上下来了一个太监,后面一辆马车上则是下来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公子。

    这个太监李文柏并不陌生,上次来宣读圣旨的,就是这位。

    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这个太监刚一下马车,李文柏便迎了上来,脸上满是春风和煦一般的笑,“原来是张公公来了,文柏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李大人客气了,这次咱家这是来恭喜你的。”张太监正说着,转头看着身后走来的年轻书生,笑着给李文柏介绍道:“哦对了,咱家给李大人介绍一下。”

    经由张太监介绍,这个年轻书生叫做林俊达,与李文柏是同科进士,之前一直在江南的一下县里做知县,政绩不错,便调回了京都。

    “林大人,便是来接替你的。”

    介绍完林俊达,张太监突然笑着对李文柏说道。

    “接替……”

    李文柏瞬间明白张太监的意思,果然有调任的旨意到了。

    于是也不多客套,直接将两人请进了县衙。

    众人一到前堂,张太监便从怀里取出了圣旨。所有人应声跪下,听候旨意。

    圣旨先是把李文柏毫不吝啬的夸了一遍,然后才提到了真正的内容。

    内容有二。

    一是鉴于李文柏治理交合县有功,加上半年前破解交合县私征徭役和私开矿脉的大案,扳倒了曹严和施五等人,几个功劳一起算,决定给李文柏升迁至西州刺史,即刻赴任。而林俊达则是接替李文柏的位置,任交合县的新任县令。

    二则是因为交合县如今以端砚、改良宣纸和印刷书籍名震大齐,皇帝便亲自将交合县改名为文兴县,有以文兴盛之意。雍和帝不仅给交合县改了名,还亲笔写了“文兴县”三个大字,让人做了牌匾,送到了交合县。

    “咱家先恭喜二位大人了。另外,陛下还让咱家给贵县送来了御笔书写的牌匾,诸位请看。”

    随着张太监一声令下,众护卫抬着一个盖了红布的牌匾走了进来。随着红布被掀开,只见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兴县”牌匾,呈现在众人的面前。

    “自此以后,交合县,便改名为文兴县了。”

    “谢陛下赐名。”李文柏自然又是一番跪拜感谢。

    宣读完旨意,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一遍后,张太监便打算会京复命。宫里的太监外出宣读圣旨,一律不能在外面逗留,这是规矩。

    但这次张太监还是留在李文柏的县衙里,喝了两盏茶,聊了一会儿家常,最后李文柏送了他一叠良品宣纸和新出的极品端砚后,他才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这些东西当然不是给他的,他也不敢私藏。不过是接他的手,转赠给皇子公主们罢了。

    送走了张太监后,县衙里便只剩下李文柏和林俊达了。

    一番交谈后,李文柏大致摸清了这林俊达的脾气,是个温和有礼的人。而林俊达面对李文柏这个自己将来的顶头上司,也是恭敬有加,丝毫不敢怠慢。

    哪怕李文柏不是他的上司,林俊达也不敢有一丝不敬。因为在他离开京都赴任之前,就有很多同僚上官给他提过醒,这个李文柏,相当的不简单,这可是一个能把自己顶头上司都踹到牢里去的狠人。没事千万别招惹,否则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林俊达早就听闻了交合县的大名,知道李文柏是个善于治理、爱民如子的好官,却没想到他还是个如此厉害的角色,不禁心里有些紧张。

    但两人真正谈了一会儿,他发现李文柏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怕,倒也松了口气。

    圣旨命令李文柏完成交接后即刻到前庭赴任,李文柏也不敢多延误,于是从中午到夜里,都在县衙里和林俊达处理交接的具体事宜。

    医馆、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先前他赴任之前,便有所耳闻,没想到到了交合,才知道这布置的精妙。

    林俊达也当过县令,深知建造这些医馆养济院要花费不少银子,于是问道:“李大人建造这些医馆、养济院、育婴堂,想必花了不少银子和心血吧。”

    “唉,也没花多少,地皮材料费人工费、还有后续请工人的月钱,统统算起来,也就二三万两吧。”李文柏摆了摆手。

    “二……二三万两。”林俊达张着嘴巴,傻傻地看着李文柏,一脸的迷茫。

    什么叫也就二三万两?可没听说有哪个县,能随随便便拿出二三万两出来的啊。

    “敢问……敢问李大人,目前县衙府库里……还剩多少库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