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节阅读_259
“许尔等归附,授怯烈帖木儿,哈剌脱欢李剌儿千户之职,世袭,赐银钞文绮。麾下军官另有恩赏。” 敕令下达,怯烈帖木儿等人大喜过望,拜谢大明天子恩德。拍着胸脯发誓,一心一意为天子办事,天子让他们往东,绝对不会往西,让他们追狗,绝对不会撵鸡! 总之,有事只管吩咐,就算让他们领兵去打鬼力赤,也绝对没有二话! 抢劫的高兴了,被抢的朵颜三卫不干了。 天子说给他们讨个公道,就是这么讨的? 看来上疏没用了,得上访! 听麾下报告朵颜三卫近期的动向,孟清和没有任何意外。 郑和把皇帝的密令告诉他时,他就料到会有这种结果。 朵颜三卫不是软柿子,不是随便一捏就裂的。可就算是石头,也架不住朱棣拎起电锯来一下狠的。 三卫首领敢闹腾,敢各种撒泼打滚,却绝对不敢轻易和朱棣动刀子,刀子一亮,百分百是在找死。 或许是上—访有效? 朱棣安抚了三卫首领,遣使赍玺书往谕鞑靼可汗鬼力赤,表示,不久前,可汗麾下的几个部落到大明边界实施了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给归附于大明的兀良哈诸部造成了严重损失。 如今犯人已被抓获,并被感化,愿意归附大明,同时供认此次抢劫活动是受“上头”指使。至于上头是哪头,大家做了这么多年邻居,彼此也算了解,话往深处说,委实伤感情。 但兀良哈求到跟前,哭天抹泪,撒泼打滚,作为天子,也不能不为下边的人出头。 所以,如果鞑靼愿意赔偿兀良哈的损失,并交出本次犯罪活动的主谋,大明可以既往不咎。 大家继续和平共处,友好生活。 如果不愿意,那就不好意思了。 不久前,鞑靼刚去辽东那片溜达过吧?大明的步骑也想到草原上体验一下生活。若是不小心擦出点火星,伤到了花花草草,可就别怪他了。 简单归结起来,也就是两句话:赔钱交人,你好我好大家好。顽固不化,管杀不管埋! 想死还是想活,自己掂量着办。 这是恐吓,赤裸裸的恐吓! 玺书送出前,特地将内容透露给了朵颜三卫大小头领。 头领们很满意,对于天子授官给怯烈帖木儿等抢劫犯不再提出异议。 从怯烈帖木儿那里才能挖出多少油水?顶多把被抢走的牛羊再要回来。找鞑靼要求赔偿就不同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鬼力赤再穷,也是可汗级别,大帐里绝对有不少好东西。 朵颜三卫不闹腾了,主动返回驻地,秣马厉兵,一天磨刀三遍。 鞑靼答应条件很好,不答应更好。直接抄刀子去抢,油水才更多。 如果皇位上还是朱允炆,朵颜三卫绝对不会生出这样的想法。换成朱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游牧民族敬奉甚至迷信强者。 在这些蒙古壮汉眼中,朱棣是最强的,只要是朱棣麾下的军队,绝对是战无不胜! 至此,孟清和设计并着手实施的计划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他只想将朵颜三卫的目光从草场上引开,然后再提出开互市,以利益捆绑住他们。 有了永乐帝,高阳郡王和沈瑄的擦手,预期中一定范围内的边境摩擦,很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大战。 边军积攒下的火气需要发泄口,朵颜三卫失去的财产也需要找补。永乐帝更可借机将朝中的矛盾转嫁出去。 马上就要和鞑靼打起来了,立皇太子和迁都再不是满朝文武关注的重点。 武官不论,就算是喜欢在朝堂上喷口水顺便群殴的文官,面对外敌也能暂时拧成一股绳。 孟清和又一次见识到了永乐帝的厉害,也刷新了对朝中文臣的认识。 偶尔不着调,喜欢找人掐架,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疏弹劾,但在大事上却不会拎不清,遇到外敌更是不会低头。 这就是大明的风骨,民族的气节。 孟清和曾一度看不上朝中的文臣,尤其是真实经历过靖难,见识过建文时期的朝臣之后。即使嘴上不承认,心中也不免产生一些想法。 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他的这种想法却不断被打破。 深吸一口气,这就是大明。 矛盾,却又让人敬佩的历史朝代。 现如今,孟清和关心的是,如果真和鞑靼打一架,互市还开不开?如果抢下了鞑靼的草场,朵颜三卫是否会北迁? 孟清和心中有许多疑问,没人商量,只能通过书信写给沈瑄。没等到沈瑄的回信,却接到宫中旨意,天子御驾离京,不日将抵北平。过北平后,还将巡视开平诸卫。届时将驻跸大宁。 接到这份旨意,孟清和半天没说出话来。 永乐帝五出塞外,莫非要提前实现?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子北巡一 永乐元年五月,天子御驾北巡。 出发之前,朱棣连续两日在华盖殿宴请宁王朱权,谷王朱穗,周王朱橚和辽王朱植。 继周王和谷王之后,宁王和辽王的封地也终于有了着落。宁王改封江西南昌,辽王落户荆州。从北到南,跨越数省,纵有不适应,朱权和朱植也不敢抱怨。 万一皇帝怒了,把封地再收回去怎么办? 宴中,朱棣举着酒杯,红着眼眶,一边和宁王等叙说兄弟情,一边哭穷。 不是做哥哥的不仗义,实在是国库空虚,皇帝家也没余粮。 自去年开始,河北山东就闹饥荒,直隶淮安及安庆等地又是蝗虫成灾,鬻儿卖女者众。赈灾粮不够,还要从附近卫所调给。刚缓过一口气,鞑子又来找麻烦,军费是个大问题。 事已至此,当真是没有多余的钱来为兄弟们兴建王府。 所以,各地的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或是按察使司,挑一处先住进去吧。当然,改建装修的费用朝廷还是会出的。 为了国家,为了社稷,兄弟们只能暂时委屈一下,全当支持为兄的工作。这份情谊,为兄肯定记着。 话落,举起酒杯,仰脖,一饮而尽。 宁王等人还能如何?话说到这个份上,反对抗议都不会有效果,只能老老实实的点头,端起酒杯,真诚表示,陛下有令,臣一定遵从。甭管是三司衙门还是前朝建筑物,总之能遮风挡雨,不是高危建筑就成。住哪不是住! 一切只为能早些离开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生活实在太过压抑。终日困在王府中,吃饭睡觉都不踏实。 朱权等人很识相,朱棣很满意,大方承诺,装修费用绝对不会吝啬,工部派去的官员和工匠,尽管差遣。还在宴后赏赐四人宝钞万贯不等。 反正不需要准备金,钞票可以随便印。 票面价值和实际购买力不符,完全不在朱棣的考虑之中。 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