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皇位与忠犬[重生]在线阅读 - 第63页

第63页

    符若初摇头:“碧桃能轻易放弃对丽妃的忠诚,换成是我,你以为她就能心口如一传递情报了?这种墙头草的女人靠不住,必要的时候用她散布一些假消息,争风吃醋闹乱子,拖累一下刘勋便可。其他的事情不要指望她,更不能让她知晓我们的情报网。”

    闵七应下。

    符若初又说道:“碧桃今日告诉了我丽妃那边一条线上几个人,你都摸排一下,盯住了。丽妃那边除了明面上这个碧桃,肯定还有其他眼线。他们若有什么行刺计划,说不得我们就能提前发现了。接下来我随同钦差南下,路途遥远波折,丽妃他们如果雇佣江湖高手行刺我,肯定比在杭城这里方便的多。”

    闵七不免担忧道:“公子这次去,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该如何是好?”

    “江咏歌是原大内第一高手段伟诚的弟子,我若是能得到他的帮助,应该性命无忧。”符若初自信道,“再说我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路上正好勤加修炼,与人实战切磋,或许进境能更快一些。”

    与闵七讨论完出行的安排,再看天色居然已经到了晚饭的光景。

    符若初匆忙吃了几口饭,便将孟如川叫到卧房之内。她忙了一天,吃饱喝足,终于到了晚上,该与美男一起放松一下心情了,等等,她想什么呢,明明是该为美男疗伤了。

    第37章 乘舟南下

    因着是为新帝采买特产搜罗美女, 礼部那位官员筹备了七天才将一应的事务准备妥当。当然随行的人员代表各方利益关系的那些,也都要提前安排协调好,务求互不干扰, 真正的车马舟船路线筹划倒还在其次了。礼部官员虽然官位高,不过随行都是各种有来头的人物,他必须有充分自觉,做好服务工作。

    出发南下的那天,阴云密布, 看起来并不是出行的好兆头。然而船还是载满了人, 按照计划杨帆启程了。

    孟如川这几天没有被安排任何事情,每天除了晚上会被公子初叫到房间调理内息,换药包扎, 其余时间都自由安排。他每天除了吃饭的时候出院子,其余时间就是窝在房内打坐,消化婉婷的内力。这是急不得的功课,没有十天半个月都突破不了太大的境界,更谈不上马上能祛除体内的毒性。

    从杭城南下,最为便利的是走水路。自西湖入江, 若是风向对船行四五日,就能到襄州, 再转为陆路,乘坐车马继续南下。襄州正是摄政王当年作为襄王,统领封地所在之要冲。这里人口不比江南,周遭水系纵横, 却多是浅溪沼泽,不利于大船行进,粮食产量和人口也比不上益亲王的封地。

    不过摄政王当年到了自己的封地上, 励精图治,打压门阀大户,均出了不少田地分给无地的农民,减免农税,加征商税,兴修水利,确实改变了当地相对穷困的面貌。

    襄州的百姓都很是感念摄政王的恩德。那边算是摄政王的大本营了,虽然摄政这三年,他人一直在杭城,很少回去襄州,不过襄州大小官员对摄政王的拥戴,的确比别处牢靠的多。

    符若初一面看着桌面上摊开的地图,一面在心中细细谋划。

    其实关于襄州的事,还不是眼下这几日的重点。在船上待着的这几日时光不能浪费,除了每日靠岸采买的时候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不靠岸的时候,符若初也经常在船上走动,与各种官员甚至船夫杂役闲聊。

    别人对她这个北燕质子感兴趣,她也对这些贩夫走卒感兴趣。他们说的情况更贴近市井百姓的生活,质朴的没有任何花俏与夸张之处。比那些纨绔的贵族子弟们醉生梦死的圈子完全不同。百姓们才是国之根本,他们的想法更值得了解。

    这才是行船第一日,江咏歌就已经观察到了有趣的现象。

    孟如川依然是稍加易容将出众的外表变得平凡普通,整日窝在船舱之内,足不出户的养伤病,据说还有点晕船。公子初则兴致勃勃在船上逛来逛去,对什么都很好奇,与那些粗鄙的杂役们也能聊得兴起。

    江咏歌便也凑上去听听公子初能与这些低贱的苦力聊什么。

    “这么说来,你们家一个月也能吃一顿rou食呢?”符若初惊讶的发问,“可是你说你的工钱比那些头目少了许多,又是一家老小好几口人,你一人做工真能养活的了?”

    许是见这个锦衣的公子年纪小,态度又不似别的贵人那般冷傲,这个赤着上身的下等船夫憨憨的说道:“公子,小人虽然赚的不多,可是船上包吃住没有花销,钱都能攒下来给婆娘。东家给我们有一间房子住,就在码头上,也不用我们自己花钱找地方。”

    “那你将来呢,一直跟着东家做事么?”符若初又问。

    现在他们这艘船上虽然是官差出行,不过除了护卫兵丁和一些小隶,其余的杂役都是雇佣关系,并不是衙门里的人。沿江行船,船都是官家的,一应下等杂役的活,却都是外包给一些大牙行,找专门的船夫。

    早几十年这些牙行都是做的买卖奴才的活,后来许多人进城打工,并不卖身,而是签署十年二十年的长工契约,到了年限就可以恢复自由身,领了银钱再回乡生活。

    “那怎么可能?趁着年轻卖把子力气,等着十年后老胳膊老腿,人家谁还用你。”船夫感慨道,“我们村里以前是捕鱼的多,不过人口也多,河湖就那么大,全都捕鱼谁也吃不饱。于是就有人出来,进城做工。我们还能做啥,除了在船上讨生活,别的都不会。签个长工的契约,等着年纪大了长工也做满了,就带着攒下来的钱回乡,将村里房子翻盖一下,养些鸡鸭,卖rou卖蛋换米粮,不用太费事,有吃有穿逍遥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