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小郡主竟是状元恩师在线阅读 - 第55页

第55页

    但是该文言之有物,条理分明,结构紧凑,言辞犀利,一看之下,知县竟然看住了。

    离知县较近的几桌,坐着若干位县中大户人家的子弟秀才。

    他们本来在相互闲谈风月,余光时刻关注着知县,其中有人已被叫到凉亭单独聊过,有人正等着垂青。

    知县叫了柳庭璋上来,大家倒是不以为异,秦家私塾虽然有些名气,也就是在平头百姓间,他们这些人是不屑一顾的,都是由家中长辈手把手教导而成。所以对柳庭璋的印象不过就是聪明幸运的穷小子而已。

    没想到,知县拿着少年呈上的文章反复诵读,频频点头,很是欣赏的样子。

    有人按耐不住,向着上方拱手,试探说道:“知县大人,晚生冒昧,不知柳秀才的文章是何等锦绣,可否让晚生也开开眼?”

    知县调转目光,扫视一圈这几个自视甚高的名门子弟,先不让柳庭璋退下,拍拍少年肩头,让他一侧侍立,然后微笑着回应道:“各位都是县里的有学之士,本县权且出个题目,大家轮流论述一番,也算风雅,如何?”

    众人巴不得有这样的表现机会,纷纷点头。

    柳庭璋随同知县一起,站在坡顶,俯视众人。他倒是规规矩矩束手,低头侧站着,墨色长袍的两片衣角被风撩动,前后纷飞,越发显得少年不动如山,沉稳大气。

    不过他心下也好奇,知县会考问大家什么问题,他凝神静气一同等着。

    知县提声,遍问周围:“一言以兴邦,何解?”

    柳庭璋闻言一愣,这正是知县背在身后的双手交握着的纸张,他刚递交的文章题目!

    他有些懂得知县深意,心中更有底气,姿势都不那么紧绷,肩颈不为人知的放松了几分,更加安心细听比他年长、比他早考中、比他多学几年的秀才们的高论。

    知县所出题目并不刁钻,青年、壮年秀才们跃跃欲试,轮流出言,有的人长篇大论,说了两盏茶时间,有的试图言简意赅,三五句即止。

    总共八人进行了论述,完毕之后,知县并无点评,只是将柳庭璋文章递出,让他们传阅。

    众人不明所以,交头接耳几句后,派代表从知县手中,恭敬接过他们眼中毛头小子的习作,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开始浏览这同题文章。

    八人所述,林林总总,各个角度,并无新奇,无非是「圣人立德立言立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刀笔如锋,锐胜千军万马」等观点,都能在柳庭璋文章中找到对应。

    不仅如此,这文章还能出其不意,翻转写出独特观点,却又契合儒家正统,让众人猛一看觉得像是奇峰异转,细一咂摸,却能得到不少启发。

    随着反复咀嚼柳庭璋观点,骄傲秀才们的眼神都变了。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他们好歹算是息县最饱学的一批人才,自然认得出文章好坏。

    这篇柳庭璋的习作,固然有篇幅不长、援引不够等问题。然而其中蕴含的儒家基础,相当扎实。

    看来,柳庭璋之才学横溢,远超他们之前固有认知。假以时日,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得心应手,其人未来发展,自然可期。

    当此之时,结交少年,远比得罪他要有益的多。更何况知县态度都显露的明明白白。大户子弟们转脸也都自如,纷纷夸赞起柳庭璋后起之秀来。

    柳庭璋难得不骄不躁,声音虽然嘶哑,与前辈们应对得当,谦虚有加,却并非一味妄自菲薄,让好几个爱才惜才的秀才子弟,真的起了提携交好之心。

    经此一宴,务丰二十年的秀才榜首柳庭璋,声名一时鹊起,之后有多位大户秀才向他抛出橄榄枝,引以为同辈中人,乃至本家举人们也与他写文相应和,渐渐的,柳庭璋真的融入了本县文人圈子。

    他暗自归功于卫夫子,越发觉得夫子学问深厚、人所共认,自己眼下的光彩,完全是夫子带给他的。

    柳庭璋写出文人相和相酬的景况和自己的喜悦心情,夫子鼓励说,随着他考乡试中举人,将来再参加会试,天地会越发广博,接触的人也会有愿意提携后进晚辈的。

    如此美妙的前景,自然令柳庭璋钻研学问更加起劲。

    只可惜,过了正月,夫子就说家中生变,近期会繁忙不已。

    从四月开始,每半月才能进一趟书斋,集中点评一次柳庭璋文章。让柳庭璋有什么学问上的疑惑,攒在一起发问。

    柳庭璋出于关切,问过夫子出了何事,可有什么他能效劳之处。夫子起初不答,生辰前后,凌乱笔迹问他,是否了解喘疾。

    市井中人,哪里会有任何身体不适就去看诊的呢?毕竟寻医问药都需钱财和精力,因此,应对一些常见的头疼脑热症候,往往口口流传着各种偏方、土办法。

    柳庭璋没有追问是夫子身边的谁患了喘疾,好像太过刨根问底,他只是在私塾教课之余,走街串巷,访邻会友,留意着有无对症方药,然后一有所得,就细细写给夫子看。

    一段时日下来,柳庭璋居然打听到了不少民间妙方,有些荒谬不经,但是也有些用料随处可得,确实能治疗病症。他深深感到记录和流传下来的必要。

    待他日后功成名就,不忘着手继续收集这些土办法、与御医商量着编纂成书。

    不仅流传于仕林和杏林,民间也多有收藏柳相此书,算是一件功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