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全球追更[快穿]在线阅读 - 第371页

第371页

    年轻一辈都对这本书赞扬有加,但在老一辈之中,关于它的分歧就比较大了。

    有一部分朝臣在看完后觉得作为话本,此书堪得一看,但只能作为消遣,不能当真;还有人认为晏河清太过大胆,写这本书目的其实是为了抨击朝政,实在是狼子野心;最后是人数最少却最闹腾的顽固派,堂而皇之地在早朝上向梁帝提出要封禁此书,并逮捕晏河清,送往官府治罪。

    而当梁帝揉着太阳xue叹着气问他原因时,这位大臣理直气壮地高声道:“因为此人通篇胡言,毫无根据,只会荼毒后代,遗祸无穷!”

    旁边他的老对头立刻笑道:“瞧李大人说的,怕不是因为前两日贵公子在太学被博士痛批一顿,结果从课本下面搜出了这本书才恼羞成怒,进而怪罪于晏河清的吧?”

    这话一说出口,满朝文武大臣顿时哄笑起来,殿内外一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你!简直,简直……”

    那大臣红着脸瞪着他,气得嘴唇都直哆嗦,半天说不出话来。

    梁帝也跟着笑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止了笑意,他正色道:“诸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朕还是希望你们能把心思用在改善民生,强盛我大梁国力上,虽说上位者要时常关切民意,体察民情,但此等宅院杂事,以后还是不要在朝会上提出来了。”

    见梁帝都如此说了,那位提出要治罪晏河清的大臣也只能紧抿着唇,闭口不言了。

    虽然梁帝说的这番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不过朝臣们也都是聪明人,结合之前宫内传出的风声,不少之前还对这本书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态度,一下朝就差府上的下人去买一本回来看看。而在听到下人空着手回来,禀报说镜书坊已经断货多时后,更是惊讶不已——

    晏河清这本书,居然在大梁城中如此畅销吗?

    但事实上,镜书坊的销售范围早已不单局限于一城之地了。

    作为一国之都,大梁城就是整个国家的标杆。从衣服打扮、首饰妆容再到饮食起居文化潮流,所有风尚最初都是从大梁城兴起的,最终影响力甚至能辐射到周边的一圈小国,再通过丝绸之路和繁荣的海上贸易传到大洋彼岸。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各国都以大梁为模仿对象,而大梁的百姓们,又以居于京城贵族们为模仿对象。

    所以,乔镜在乡下安安静静地写作时,都经常能看到有路过刘家村的商贩手里拿着一本自己的书,或者干脆就是来镜书坊进货的。

    受到他们的影响,刘家村的村长也被忽悠着买了一本,可惜他不认字,只好拿着书来找乔镜:“小乔啊,我听路过的商人说,日河清这本书在城里挺火的,很多贵族都看,俺也不识字,要不你挑哪天晚上给大家念念呗?”

    乔镜:“…………”

    让他当众给乡亲们念自己写的书,这是什么,公开处刑吗。

    而且——

    “是晏河清。”他纠正道。

    乔镜婉拒了村长的请求,表示自己才学疏浅,光是封面上的字就有一个不认识。老村长眯着眼睛,盯着那个笔画复杂到像是鬼画符一样的古体“梁”字瞅了半天,勉强相信了乔镜这个理由。

    “果然啊,城里有学问的就是和乡下不一样,”他咂咂嘴,不无羡慕地说,“你已经是咱们村最有学问的人了,却的题目都不认识,还是差得远啊。”

    为了早点儿把村长打发走,乔镜也只能胡乱点头了。

    “我看啊,我还是把这本书送给刘旗那娃娃去吧,我记得他挺爱看书的,”老村长一脸可惜地望着手中装订整齐漂亮的书册,心想这可是花十五文高价买来的呢,可不能浪费了,“希望他以后也能出人头地吧,就跟这个安河清一样。”

    乔镜:“…………”

    第165章

    今天乔镜起得很早。

    不为别的,再过两个小时,梁帝就要“微服私访”来刘家村度假了。

    之前乔镜已经跟村长打了招呼,用的是景星阑兄长的名义,说他有个哥哥在城里混得不错,只是平日里太忙了没有空享受生活。这段时间正好有空,便想着要带妻子来刘家村小住一段时间散散心。

    刘家村并不是个排外的村子,因为地处京郊,来自国内各个地方的商人甚至是西域和海外的洋人,偶尔都会在这里借住,也算是村里人在采茶种田之余的一大外快来源了。

    因此在听到乔镜的话后,老村长也没太当一会事,只是随口问了一句:“那他兄长准备住在哪里?跟你们一起吗?”

    借乔镜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让梁帝和他们一起挤小屋子,更何况也没有多余的房间能腾出来了。乔镜这次来找村长就是为了这件事,他耐心解释道:“其实是这样的,他哥哥准备在我们的房子旁边新修一栋,应该没问题吧?”

    乔镜的住处是在村子边缘的缓坡上,那里本就没有几户人家居住,老村长自然不可能不答应:“可以当然是可以,不过这样看来,那位是准备在这里长住吗?”

    乔镜也摸不清梁帝的想法,只好含糊道:“大概吧。”

    在简单打完招呼后,宫中的梁帝收到消息,立刻秘密派工匠过来建起了房子。乔镜原来还担心他会修成那种占地面积超过大半个刘家庄的小型避暑山庄,但梁帝“与民同乐”的决心似乎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强烈,最后定下来的图纸上,只是一栋普普通通的乡间二层小楼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