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91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91节

    郁新、黄子澄纷纷点头,目光中满是同情之色,似乎齐王不是来造反的,而是来送死的。

    铁铉、徐辉祖不明所以,当解缙点破时,两人顿时松了一口气,该死的,一着急怎么把这茬给忘记了。

    “但如此大事,应面圣方可行事。”

    铁铉清楚,现在虽是胜券在握,但毕竟事关军队调动,皇帝不发句话谁敢胡来,万一事后追究下来,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黄子澄对铁铉劝道:“皇上这几日在后宫静养,并不见任何大臣,我等虽屡屡求见,都没得到恩准。”

    铁铉坚持道:“素日事怎可与今日事相比?事关藩王造反,还请诸位大臣一同求见皇上。”

    解缙等人想了想也是,齐王造反不正给内阁大臣创造了入宫面圣的机会,机会来了,总要把握住才是。

    于是内阁大臣、兵部、中军都督府一干官员,一起到了文华门外求见朱允炆。

    内侍双喜早就收到了消息,看了看一旁的安全局指挥史顾三审,问道:“按照脚程算,皇上应在今日会收到齐王造反的情报,只是待皇上回了消息,怕会延误几日,可眼下大臣求见,情势危急,我们应当如何是好?”

    顾三审也着急不已,安全局提前收到消息,并极速递送京师,自得知齐王可能造反之后,顾三审派了七波人手加急传报朱允炆。

    只不过朱允炆身在何处,这是一个极为机密的情报,加上朱允炆行程随心,并无固定安排,顾三审人在京师,也只是大致知晓朱允炆的路线,然后通过当地安全局来确定朱允炆的行踪与具体所在。

    这个过程是很费时间的,也不知道朱允炆是在苏州,还是嘉兴亦或是杭州,只能多批次传递一个消息,以求将消息最快传达。

    可正如双喜所言,速度再快,朱允炆也不可能在一两日内传回安排,而时间又是万万耽误不得的。

    “大臣求见,自然是见不得。”

    顾三审不安地说道。

    双喜点头,这还用说,皇上又不在宫里。

    顾三审将目光投向了桌案上的木匣,说道:“皇上临走之前曾交代,若遇十分紧急之事,可以抽取最下一层的批条发给内阁,或许,现在是时候了。”

    双喜严肃地点了点头,走到桌案旁,小心地打开木匣,然后对盯着自己的顾三审撸开袖子,坦露出手臂,道:“那咱家取批条了?”

    顾三审微微点头,目不转睛。

    双喜将所有批条取了出来,然后将最下面的一张单独抽出,看了看批条上面的印信,交给顾三审,道:“顾指挥史,还请核验。”

    顾三审检验之后,确系批条之上的印信确系朱允炆的私印,然后展开了批条,看了一眼,顿时傻眼,问道:“这,这怎么什么内容都没有?是空白的?”

    “啊?”

    双喜呆若木鸡。

    空白的批条?

    这算什么事,莫不是自己拿错了?不可能啊,这是最后一个批示,也是皇上千叮咛万嘱咐,以应对紧急之事的批条。

    怎么就是空白的了?

    文华门开了,双喜递出来一张纸条,对解缙等人说道:“齐王之事皇上已然知晓,只因不忍病症过给诸位大臣,令诸位改日再入宫问安。至于齐王之事,这是皇上给内阁批条,按此办事即可。”

    解缙接过批条,郁新、黄子澄凑了上来,铁铉、徐辉祖也围了过来,批条展开,众人神情一滞,宛若木雕,嗯,此处非静止画面……

    第四百六十三章 抄家伙干他,废什么话

    内阁,从未如此安静。

    解缙、郁新、黄子澄各自坐着沉思,谁都不说话,桌案上就摆放着朱允炆所谓的批条。铁铉、徐辉祖等人不敢随意揣测,都眼盯盯地看着内阁阁臣给个说法。

    一纸空文,这算什么?

    皇上这是唱哪一出戏,要么给个指示,要么就不给指示,这给了又好像没给,算神马?

    黄子澄率先打破了沉默,敲了敲桌子,待所有人看过来后方说道:“一纸空文,虽无文字,却并非没有指示,诸位认可吧?”

    郁新、解缙等人连连点头。

    虽然没写字,但很明显是蕴含着皇上的某种指示与旨意,毕竟,以皇上大人的聪明才智,绝不会捉弄众人。

    黄子澄再次开口:“既然这批条围绕着齐王造反而出,那大家就各抒己见,说说看法吧。”

    铁铉见其他人都没动作,便站了起来,严肃地说道:“此事应再次奏请皇上,出面直言,而不是如此儿戏,让我等揣测来定。”

    解缙摆了摆手,示意铁铉不要激动,端起茶碗微微一笑:“皇上已给了批示,我们按批示办差就好。就算是你此时再去文华门求见,也未必会有结果。”

    “解阁,你已知晓皇上旨意?”

    徐辉祖连忙问道。

    郁新与黄子澄看向解缙,心头有些压抑。论政务能力,两人未必比解缙差,但论才情敏思,两个人加一起也未必如解缙。

    脑袋的问题,可不是一加一就大于二,三个臭裨将,真的比不了一个诸葛亮。

    “皇上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

    解缙说着,便站起身来,在众人的注视下扭了扭腰,活动了下胳膊,又蹬了蹬腿,然后清了清嗓子,对几乎要暴走的几位喊道:“抄家伙干他,废什么话……”

    徐辉祖、宋晟瞪大眼,旋即心情大块,没错,准没错,皇上一定是这个意思。

    就是嘛,既然齐王造反了,那还废什么话,干他就是。

    郁新、黄子澄仔细想了想,貌似,大概,还真可能是这个意思……

    首先,齐王造反了,皇帝肯定是不会邀请齐王进入皇宫,举行一次禅让大典的;其次,皇上一定是愤怒的,说不得还会爆粗口,这些粗口留在文字上毕竟有些负面影响,索性不说了,你们自己体会;最后,皇上一定不会与齐王谈判的,说不得还想要齐王的脑袋,这种事也不好意思留文本。

    毕竟,皇帝大人也不想背负下令干掉叔叔的名声,只要皇上不明说,朝廷军士干掉了齐王,那是战场意外,刀枪没长眼睛,相信齐王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解缙的解释,郁新与黄子澄都没有表示反对,即便皇上的话不是这样,但也估计差不多,那就是谁造反干掉谁,无需多言一字。

    空白,才有发挥余地。

    所谓的便宜行事,自己看着办,就是这样来的。身为大臣,不能什么都让皇上挑明了说……

    郁新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由内阁就拟旨,奏请皇帝批准关闭京城城门,命副三大营进驻京师加强防备,铁铉、刘儁共领京城防务,徐辉祖、宋晟统帅正三大营于城外列阵,随时准备作战,如何?”

    黄子澄没有意见。

    解缙沉思了下,摇了摇头道:“齐王造反,来势汹汹,然皇上稳如泰山,不动声色,说明此事看似严重,实则不难解决。齐王手下兵力,不过三卫之人,即便是收编了部分百姓,也难过四万。面对如此敌人,值得调动正、副三大营,这又非是倾国之战!”

    郁新坚持道:“小心驶得万年船。”

    解缙此时不敢再反对,虽然他认为打个匆促起兵的齐王不需要麻烦那么多人,但人家非要说这是万全之策,如果自己这个时候反对,哪天出了问题,追究起来责任那就惨了。

    徐辉祖与宋晟都是武将,清楚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但问题是南京城很大,城门足有十三座之多,齐王到底会进攻哪个城门,这是个未知数,如果不调动三大营核心战力,很难确保在任意方向上占据兵力优势。

    郁新拟好文书,派人通过文华门将文书递送至后宫,不久之后,文书便送回内阁,一字未改,一字未批,只不过是加盖了玉玺。

    一时间,数十年不见战事的南京城,再次传出了肃杀之气。

    一大批军士盔明甲亮,装备齐整登上城墙,在落日余晖之下,十三座城门缓缓关闭。城中临时征调三万余人,日夜不停朝城墙之上运输神机炮,军士自狮子山、二炮局运来大量火药、炮石,分发到位。

    京师百姓震惊不已,家家户户紧闭房门,宵禁再度施行,入夜不准随意走动。

    直至翌日天亮,城中百姓才听闻消息,齐王朱榑造反,想要攻取南京城,得知这个消息,别说城内百姓,就连城外仓皇的百姓也安心不少,原本仓皇中入城避难的人,现在也不着急了。

    只要不是鞑子杀过来了,那有什么好担心的。

    齐王?

    算了吧,就他那点本事,凭什么与京军三大营扳手腕?

    连普通百姓都不看好齐王,可见这位藩王也混是到头了,毕竟不是朱棣,没什么人气,在老朱在的时候,也没多表现表现,给百姓留个好印象啥的。

    看吧,少时不努力,大点就只能徒呼荷荷了。

    只不过以齐王的智商,实在是想不到这么多,看着周围的二百余“战船”,他也不禁生起豪情万丈。

    虽然这些船只并不咋滴,有些还是小渔船,但又有什么关系?

    当年自己老爹在鄱阳湖,就是凭借着这样的船队战胜了陈友谅强大的船队,自己是他的儿子,也一定可以复制当年的胜利!

    只要突破水师的封锁,直接将船队开到南京,那事情就好办了,攻破城池登基帝位,易如反掌。

    朱榑相信朱允炆即将死去,相信京师将陷入大乱,也相信自己的军士,一定可以勇猛无畏地破开城门!

    柴直看着朱榑那期待的目光,心头的不安越来越凝重。

    虽说借练兵之名将齐王三护卫给带了出来,还捎带了不少民工当船工使唤,但问题是,这些人不是白痴,也不是路痴,这第一天赶路,第二天赶路,还直冲着南方而去,傻子心理也会琢磨琢磨,这到底是哪门子的练兵。

    一旦这些人知道此行的目的是南京城,此行的性质是造反,后果是杀头,那他们还会不会继续向南跑,会不会出力?

    万一中途士兵哗变,造了齐王的反,这事情可还怎么收拾?

    对于柴直的担忧,朱榑并不在意,这些人跟着自己,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生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的人,但死了必定是自己的鬼。

    何况他们的家人还待在青州城,如果他们不听话,那些人的下场,呵呵。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帝功成,那要枯多少骨?

    作为有野心的王爷,不能有任何仁慈之心,手段残忍一点,才能成就大业!

    “前面是哪里?”

    朱榑询问道。

    柴直看了看前方,拿出舆图对照了下,回道:“东台。”

    朱榑点头,道:“准备在东台靠岸,本王要讲话。”

    柴直见朱榑的态度毫无商量的余地,便转身去安排靠岸事宜,半日之后,船队终于登陆。

    朱榑站在一处高地上,看着海滩边站满的士兵,高声喊道:“你们听清楚了,本王带你们南下,不是为了训练,而是为了带你们打江山的,是为了给你们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给你们成为王侯将相的机会!现在南京城不远了,只要你们跟随本王,一鼓作气,定能夺下南京!”

    军士哗然一片,吵吵嚷嚷,一些性情弱的家伙已经哭了出来。这哪里是什么机会,这不就是造反,送死去的吗?

    “肃静,肃静!”

    柴直高声喊着,却没有任何效果,朱榑命人擂鼓,鼓声一起,军士的喧哗声方才退去。

    朱榑将一个草人捏在手心,然后高高举起,喊道:“这就是朱允炆,建文帝,现在……”

    一刀下去,草人人头滚落!

    “朱允炆已死,京师必然大乱,我们乘乱起事,万无一失。丹阳子仙师算过,事不宜迟,七月十七日乃是改天换地之时,我有龙气在身,当入主奉天!”

    一群军士不知所以地看着朱榑,有些军士站得远,甚至都没有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你晃一晃手,建文帝就死了?

    你有这能耐,早干嘛去了,把你爹干掉,前面的兄弟与其后人也一并干掉,自己当皇帝不好吗?

    至于如此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