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22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22节

    听说不少人在周昌言门口晃悠,也不知道是谁神通广大,没过两天,竟去蜀王府用驴车拉走了一千多两钱钞,据说驴车是去了羊市桥。

    杨士奇、李-志刚得到消息,更是接连上了三天的奏折,弹劾周昌言十大罪,最要人命的,就是贪污,周昌言贪污的也不多,六十二两,放在洪武年间足够砍头了,但现在是建文朝。

    朱允炆并没有对周昌言痛下杀手,虽然他用心歹毒了一点,但归根到底,还是王绅心理素质有些不过关,身体还可能有点心脏病或脑溢血之类的,才会在短时间内走了。

    但周昌言这类人是别想留在京师了,他还没等观看大朝觐的风光,就被朱允炆发配到了贵州的龙场驿,估计他也不可能活到王守仁的时代了,先去打打底子,修点房子也好。

    王绅死了,周昌言走了,然而围绕着京师初等学院的争论别没有结束,这件事需要一个定论。

    朱允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依旧是有些流氓。

    先问百官,谁认为女孩家不能读书识字的?

    好了,挺多,四十多号。

    那就辛苦大家看一场戏吧,朱允炆以皇后的名义,召这四十多号官员的女眷入后宫赴宴,老娘、老婆与女儿一并都请了,皇后在宴会之上拿出纸笔,让所有女眷留个吉祥话,祈祷大明来年昌隆。

    之后,朱允炆收到了厚厚一叠纸张,丢给了反对的官员,就问一个问题,一个个张嘴闭嘴就是女子不能读书识字,无才便是德,为何你的家眷识字,字写得还不错,还有些用了对偶句,挺有才啊。

    作人都虚伪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事实上,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思想在大明也很流行,但是各位,这句话可不是说女子文盲便是德。

    无才和文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贵族官员家的女儿,通常并不都是文盲,女儿家也是需要识字的,要不然《女戒》谁来看,谁来读,男人吗?

    男主外,女主内,不识字怎么主内?

    连个账本都看不懂,连个名字都不会写,怎么个主内?

    事实上,别说是官员,就是一些商人士绅,也毫不避讳自家女儿读书识字。而后宫中的女官,也有不少有学问的,书记功过、记录财帛、掌管宝玺和书籍图册,这些没文化底子怎么做?

    女儿家不能读书识字,那纯碎是胡扯。

    解决了女儿家能不能识字、读书的问题之后,就必须解决女孩子能不能进入学堂,和男孩子一起读书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麻烦,但朱允炆还是解决了,就一句话:

    你母亲、你老婆、你女儿是谁教会读书写字的?

    先生。

    没错,就是先生。

    很多人为了自家孩子的教育,通常是请先生上门教学的,虽然闺女不能出门见人吧,但能见先生,能还自己的兄弟一起听听课,学习学习。

    比如著名的千古才女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打小就识文断字,而她的老师更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

    朱允炆就问了,你们有钱请先生到家里读书,和女儿见面,没问题,那皇后请先生到学堂,给女子们上课又有什么问题?

    你们的女儿能和兄弟一起学习听课,大明百姓的女儿就不能了?何况人家还专门设置了男童班、女童班,你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君子教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告诉你们,自己想做的,也得允许别人去做啊。如果你们反对京师初等学堂,那好,咱就一起反对,大明百姓的女儿不允许请先生,那你们也都别请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朱允炆也懒得搭理这些官员了,解缙、杨士奇把握住机会,为京师初等学院正名,认为女子孩童入初等学院并无不妥。

    而一向传统守旧的方孝孺也在此时站了出来,认为女子通文识字,方可深明大义,固为贤德,算是彻底结束了这一场纷乱。

    为表王绅贡献,朱允炆特许以马车送其棺回义乌,王绅的棺木出京师时,沿途无数百姓送别,就连大报恩寺也一度停工,无数灾民带着自己的孩子站在路旁,一路送其离开。

    百姓的心是敞亮的,他们不会表达那么多想法,却会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什么人是得人心的,什么人是失人心的。

    朱允炆思考再三,认为是谁手京师初等学院都容易成为靶子,说不得日后还会惹出不少弹劾,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或地位不够高,很容易被言官欺负。

    于是,朱允炆再一次重用了解缙,任命解缙兼任京师初等学院的院长,同时还附带了一条,杨士奇统管相应教务事宜。

    换言之,解缙只是一个招牌。

    解缙自己没意见,皇上需要一个能抗弹劾的rou盾,那自己就得站出来,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王绅之死与京师初等学院的争议,在十二月中旬落下帷幕。

    此时,各地官员纷纷进入京师,到了京师之后,大家就自由了,寻亲访友,拜会官员,请客吃饭,逛逛青楼,这都可以,反正大朝觐定在了十二月二十五日,还有些时间。

    安全局开始了昼出夜也出的状态,就连安全二局的女子们,也开始收集起情报。

    解缙、郁新、陈迪身为内阁大臣,拜会着自是络绎不绝,六部尚书、侍郎家门口,来往的人也不少。但这些官员都很自觉,无一例外闭门谢客,无论是地方知府,还是布政使,谁来都不见。

    作为朝廷的中流砥柱,解缙等人很清楚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比如南洋贸易赚的钱,那是可以伸手的,但朝觐官员的孝敬,那是万万不能要的。

    经过白莲教、公子李祺等一干事件,京师的安全局力量已经膨胀到了巅峰,兵部说不出来安全局有多少人,却知道皇上已经在京军中选拔了几次军士以充护卫了。

    皇上原来的护卫军士可不是辞职跑路了,而是就地转业,加入了安全局。

    现在的安全局虽然没有洪武时期的锦衣卫有派头,有威严,但其广布程度,未必比锦衣卫差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微有点脑子,就不会收黑钱。

    可毕竟有个词叫做见钱眼开,京官在京师,花销大,节流有点困难,总需要开源……

    朱允炆正在审阅安全局递送来的文书,宋晟找上了门,张口就要三百万两银子,着实把朱允炆吓了一跳,不就是让你去养马,至于如此狮子大开口,不怕夏元吉知道之后把你给刀了?

    第六百一十七章 古代养马,这么难(一更)

    三百万两!

    朱允炆看着宋晟,一脸无语,让你去养一两万战马,不是让你去养几十万大头兵,凭什么要这么多钱?

    宋晟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文书。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去,这才发现眼前是一个无底洞,而自己正在往这个无底洞里面跳……

    养马,难吗?

    不就是弄点草,跟养牛、养猪差不多嘛。

    这是朱允炆最初的认识,然而,却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认识。

    宋晟的文书,彻底打碎了朱允炆对养马问题的认识,也终于明白过来,弼马温那个官虽然不大,但很可能是很有钱,很有权,很风光的一个官……

    大明缺战马,不少朝代都缺战马,想尽办法弄马政,但真正有起色的却不多,究其原因,只有一个:

    养马难,难于养七个娃。

    认为养马简单的,都是天真的想当然。如果养马只是弄个马厩,一天伺候草料就够了,那这马或许能活着,但基本也废了。

    首先,养马需要马厩。

    马厩的位置不是随便选择的,空间大小,温度状况,光线状况,空气流通与否,地面起伏度,周围环境,排水设施,这都需要考虑。

    其次,马很娇贵,需要精心照料。

    这里的娇贵,指的是马的肠胃,而非皮囊。

    精心到什么程度……

    贾思勰在《齐名要术》中就曾介绍了饲养马匹的技术:“食有兰刍,饮有三时”。

    明代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三饮三喂”的饮饲方法,包括什么时候少喝水,什么时候喝一点水,什么时候喝饱水,都有规定,不是说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去喂,也不是每次都让马匹喝饱的。

    在饲料选用上,更需要用心,春夏需选择性清凉的饲料,如大麦或苦蒿、绿豆、豌豆、黑豆、红豆……秋冬需要熟料,煮豆以助其温……

    对了,你吃三顿饭,马也是要吃三顿饭的,如果马匹瘦不起膘,还得多用精选的豆子喂养。

    吃喝的问题解决了,还需要解决放牧的问题,春天需要到山野跑,还需要喂点猪胆汁,让其有精神,夏天还需要到河边洗澡,不能中暑,秋天需要“净除厩污,熏燥蚊虹”,冬天也得注意别太冷了。

    对了,如果是怀孕马,更需要精心照料,先须吃草,后方可饮水,不许喂养乔麦秸,黍琅、杂粮,需要吃好的,每日安排人照料……

    一天还要带马跑二三十里,以锻炼其脚力。这样一看,这不是照顾马,这是照顾妈宝啊。

    其三,养马花销是真的大。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不说人工成本,就说吃的成本,就不是谁能轻易承受得起的。以豆类、麸皮、谷物杂粮为主的精饲料,以草类为主的粗饲料,还得补充一些矿物,比如盐……

    按照宋朝的相关数据,一匹马一年消耗的草料大致是二十五石,换算到明代,差不多二十三石,折合三千四百五十斤,平均一天一匹马的草料就需要十斤了,这还只是草料,另外也需要喂精饲料,一天也需要五斤左右,结合物价,一年一匹马仅仅是吃饭的花销就需八两银子。

    一匹马一年八两,一万匹就是八万两,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各类花费,少说也得十几万两。另外,太仆寺也需要发工钱的,照顾那么多战马,需要的马户也不是一两个,而是数以百计,这些人也需要领工资过日子。

    到无论如何,算来算去,一年顶破天也用不了五十万两。

    朱允炆很是不解,宋晟不是大老粗,基本的数学问题还是弄得清楚,这上面也罗列了相应花销,凭空多要二百五十万两,不像是他的风格。

    果然,宋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皇上,首年兴建甘肃山丹马场并不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然这三百两乃是五年所用,臣现在提出,怕的是未来五年朝廷削减马场费用,难以为继,无法有成。”

    朱允炆释然了。

    原来宋晟搞出来一个五年规划,却只提了一口价,他想要的是一个持续的保障,将马场钱粮作为专业款,每年户部分配财政的时候,先把这部分单列出来,别被其他部门给分走了。

    五年三百万两,一年合六十万两,依旧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朱允炆在皇宫里面又是乾坤大挪移,又是耍阴谋使坏,才赚几个钱。

    皇上的私房钱还不足以养一个马场,和后世某些富豪养海参队一比,当皇上还是个寒酸的……

    “这些钱粮,还是颇多啊。”

    朱允炆很是为难。

    虽然今年财政收入不错,但明年的花销依旧不少,会通河还必须疏浚下去,混凝土道路也需要加快速度,二炮局、龙江船厂、清江造船厂都需要钱,新军之策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将北部边疆戍边重镇守军纳入其中,而这每扩大一次,就会比往年多支出数十万两。

    虽然五军都督府通过清查的方式,让各地卫所(除北平附近)军屯得到了巩固,有些地方甚至军屯的田亩还得到了增长,供养了大部分军士,但依靠军屯的军制不具备持续性。

    可现在也不是全面废除军屯的时候,人口尚未增长起来,依靠农税、商税尚且无法全面支撑起庞大的军队,军屯还有存在的必要。

    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是北平,小地主多,也有足够的人手去耕作,卖了屯田也不影响粮食供应。像甘肃、辽东等地,就是想卖地,也得有人去买才行……

    人口还是不够多,否则移民出关,在辽东大规模开垦黑土地多好。可惜,关内多少地方都荒芜着,多少土地都没被利用起来,实在是顾不上关外了。

    现在的女真还不够强大,让他们抓抓鱼,打打猎也无妨,等自己腾出手来,再收拾辽东等地。

    哪里都要钱,财政蛋糕再大,也经不起分食。

    宋晟解释道:“马种,臣需要购置马种。”

    “如何购置?”

    朱允炆询问。

    宋晟认真回道:“臣想请旨于哈密、沙洲等地,设置茶马司,吸引西番进行茶马贸易。眼下亦力把里虽是混乱,战马交易还是可以进行。而采取茶叶,也需要钱钞。”

    朱允炆放下文书,揉了揉眉心,没有说话。

    茶,对于汉族人而言,只不过是一类饮品,可对游牧民族而言,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加上游牧民族所在的地区没有办法种植茶树,想要弄点茶,还得从大明搞进口买卖。

    朱元璋曾下令,私茶出境论死,驸马欧阳伦之所以被杀,就是犯了这一条。

    明代茶叶和盐铁差不多,都是官营制。朱元璋曾用一段话,表明了茶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