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31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31节

    马恩慧安排道。

    侍女笑着答应,带陈余下去。

    马恩慧支走了朱文奎与韩夏雨等人,看着有些疲倦的朱允炆,叹道:“这次北巡,可真是长久,皇上一路舟车劳顿,臣妾已安排人备好了热水,沐浴之后好好休息吧。”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的手,心头也满是感慨。

    北巡自建文四年中秋开始,至建文五年二月底返京,历经半年之久,一桩桩事爆出,拖累着朱允炆的心神。盐政问题,灶户问题,船厂问题,吏治问题,干旱问题,市舶司问题,吃空额问题……

    任一桩问题单拿出来都不是小事。

    可这些问题,在迁都问题面前都是小儿科,朱允炆需要好好睡一觉,等待迁都风潮的冲击。

    朱允炆的预料没有错,在解缙、茹瑺等人返回京师之后,朱允炆想要迁都北平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在朝廷官员中引起轩然大波,内阁大臣保持了无声的沉默,而在沉默的背后,则是默许与放纵。

    在朱允炆刚回到京师第二日,就收到了三份奏折,除了用词不同,笔迹不同,字数不同之外,内容完全相同,就四个字:

    迁都,不行。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直接将奏折丢到一旁,然后继续盯着西北舆图看,春暖花开,通往西北的混凝土工程正在大建之中,山西征调民力五万,陕西征调民力二十万,就连四川也征调了五万民力,合计三十万民力,投身于混凝土材料供应与修筑。

    混凝土城关第一次出现在大明的领土之上,为了验证混凝土城关的坚固程度,陕西都司派人使用老式神机炮打了一天,然后给五军都督府发了一封声嘶力竭的文书:

    这么好的东西,为啥现在才拿出来?

    朱允炆翻看着一封奏折,眼神有些湿润,天佑达明啊,陕西咸阳发现了大型铁矿与石灰石矿,储量惊人,陕西布政使司已投入大量人力集中开采,并在铁矿石周围建立起冶铁高炉(高炉早在汉朝就出现),只是限于人力不足,希望朝廷调一批匠人赶赴陕西。

    这个必须要批准。

    朱允炆长舒一口气,制约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材料供应跟不上,现在这个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对西北战略与布局有着重大意义。

    让朱允炆感到惊讶的是,宋晟的文书也送到了,内容竟然是索要混凝土材料的,他想要在戈壁滩上直接打造几座新城池,将大明的西北前线向哈密方向推进,还掩耳盗铃地起了个“西域商贸城”,让朱允炆一度怀疑宋晟是不是也穿越了一回……

    仔细看两封文书的时间,估计宋晟是在建造混凝土城开始之前就听到了消息,先一步写了文书,他毕竟待在京师不少时间,必然听闻过钢筋混凝土英烈碑的方案,见这玩意还可以造城,索性要朝廷要一点。

    朱允炆已经没有力气支援宋晟了,西北混凝土工程、运粮工程、军需运送工程,牵涉不下六十万军民,这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宋晟远在嘉峪关,想支援太难太难。

    考虑到不能不管宋晟,朱允炆搜肠刮肚,只答应派遣二十名找矿匠人前往西北,只要能找到石灰矿与铁矿,宋晟完全可以派军民开采。

    石灰矿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应该不难找,至于铁矿,甘肃并不缺,其他铁矿记不住,但西北第一铁矿镜铁山还是记得的,位置就在嘉峪关附近……

    三月一日。

    文武百官入奉天殿,一个个摩拳擦掌,清清嗓子,揉揉腮帮,准备集体反对迁都北平。

    可左等,不见朱允炆,右等,还是不见朱允炆。

    奇了怪了。

    按理说,一号是大朝会的日子,朱允炆不会缺席。再说了,你都北巡半年了,好不容易回来,是不是也该临朝了?

    就在众人疑惑,太阳偏向正午,有些饿肚子的时候,内侍终于跑来了,扯着嗓子喊了一声:“皇上身体不适,今日由太子听朝……”

    百官齐晕。

    这算什么,我们是来找朱允炆反对迁都的,找朱文奎有个鬼用啊,他只是个孩子啊!这种事,他根本拿不定主意,也不可能拿主意。

    众人憋了一肚子话,面对朱文奎却无法说出来,这种将嘴边的话憋回肚子的感受,不好受啊。

    得,朱允炆你够狠,那也别怪我们文官了。

    你不上朝是吧,但你总得看奏折吧,我们写奏折,一样反对!

    估计是太过委屈了,一众官员回到家里,熬夜奋战,有些官员甚至写下了万言书,就为了反对迁都!

    朱允炆终于感觉到了反对的声浪有多大,只一个晚上,就有多达四十封奏折递了上来,众口一词反对迁都,理由更是多种多样,从民生,产粮区,战略纵深,国力,大局等一一阐述,说得条理清晰,文笔飞扬,但仔细推敲,不乏张冠李戴,指桑骂槐之言。

    这些奏折,朱允炆都看了,也没批复,直接命人转呈内阁,让内阁大臣来处置。

    解缙、郁新、茹瑺与陈迪焦头烂额,四个人是反对迁都的,这点立场目前并没有改变,但户部尚书夏元吉不站在内阁这一边,让内阁大臣很是为难,缺乏户部鲜明的支持,很难反驳朱允炆的迁都想法,一旦朱允炆真搞一个辩论赛,凭着朱允炆多年谋划与布局,群臣很难找到破绽。

    找不到破绽,到底该如何反对迁都?这让内阁大臣很是忧愁,解缙看着皇上丢过来的反对迁都的奏折,感觉眼前就是一个巨大的旋涡,而自己就站在旋涡的边缘。

    对于这批奏折,如果内阁表示反对,那就是与群臣为敌,内阁必会被千夫所指。

    可如果内阁表示赞同,那就是与朱允炆为敌,内阁必然会承压,到时候朱允炆问反对的理由时,大家该怎么接话?一个处置不当,很可能会摘帽子走人啊。

    解缙沉思良久,认为反对迁都的风潮才刚刚开始,真正大的风浪还在后面,自己进退都会得罪人,捞不到好处,索性不进也不退得了。

    谁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解缙偏偏就抛锚了……

    “哎呀,腹痛!”

    解缙想的是,投机虽然不怎么光荣,可跳坑也不明智啊。再说了,突发腹疾,纯属意外……

    第七百五十九章 詹事府茶局(一更)

    解府。

    内阁大臣解缙cao劳过度,突发腹疾,只得修养在家。茹瑺、郁新看着躺在床上痛苦的解缙,不由紧皱眉头,这病症来得也太是时候了吧?

    太医兼医学院副院长郁震受朱允炆所托,至解府诊脉看疾,郁震抓着胡须摸了许久的脉象,看了看解缙几乎疼出眼泪的双眼,连连摇头。

    陈迪见郁震摇头,对解缙哭了一嗓子:“大绅啊,你这么年轻怎么就不行了呢……”

    解缙恨不得起来问候陈迪一家人。

    郁震起身,对茹瑺等人行礼个礼:“冷热交替,郁结于腹,需以药引之,徐徐温养,怕是需要一些时日方可痊愈。”

    茹瑺松了一口气,安排人随郁震抓药,然后将哭丧状的陈迪给拉了起来,对面容痛苦的解缙说:“放心吧,好好修养。”

    解缙忍着痛苦,汗珠流过额头:“那内阁之事就拜托几位了,可不敢大意,我等要,要反对……”

    晕了。

    反对啥你倒是说出来啊,剩下两个字不说出来直接晕倒合适吗?

    茹瑺、郁新、陈迪走出解府,三人对视了一眼,彼此都有些心照不宣。陈迪更是直接揭穿了解缙的把戏:“托病避祸,枉为人臣啊!”

    茹瑺微皱眉头:“他痛得满头大汗,不像是伪装啊。”

    郁新与陈迪白了一眼茹瑺,你穿着厚厚的衣服,盖着厚厚的棉被,还在床上来回翻滚折腾,你也满头大汗……

    郁新感叹:“不管如何,他是从风波中摘了出去,我们该怎么办?皇上让我们批复反对迁都的奏折,怎么批?”

    陈迪与茹瑺脸有些凝重,与官员站在一起反对迁都,这是内阁的一致立场,可是不惹怒朱允炆,保住官位,也是大家的基本底线啊。

    迁都是朱允炆提出来的,在北平城墙之上呼呼的寒风之中,一想起这一幕茹瑺心底就有些沉重,似乎朱允炆早就预料到了迁都风潮,选择迎风站立。

    “无论如何,迁都劳民伤财,耗费国孥巨大,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与百官一起,明确反对迁都。”

    陈迪严肃地说。

    茹瑺、郁新微微点头,但问题是,如何处理奏折?

    问题搁在那里,总需要解决。

    朱允炆并没有等多久,内阁的处理结果就送到了武英殿,所有反对迁都的奏折,一字未批,原封不动送了回来,另外还附带了一份陈迪、茹瑺、郁新三阁臣联名奏疏:

    “望陛下听臣之声,怜国之民,勿劳天下,慎之慎之……”

    朱允炆看着奏疏,冷笑一声,便不再理会。

    接下来十几日,朱允炆托病没有上朝,太子朱文奎也没去奉天殿,群臣有事,只能通过奏折来发泄,因为朱允炆对反对迁都奏折的“冷处理”,激起了群臣的“热议论”,不少人“下班”之后竟然相约在一家,找个院子一起写反对迁都的奏折,看谁写得快,写得好。

    反对迁都的风潮越来越大,消息逐渐从朝堂走向民间,京师百姓对迁都消息虽有些震惊,却远不如朝臣慌乱,多数人只当做谈资议论一二。

    金陵及其周围的农夫不介意,该种地的还是种地,不会因为朱允炆搬了家,自己就不种地了,也不会因为迁都,自家庄稼就不长了,cao那些心干嘛?

    小商小贩也不在乎,反正自己的货物也卖不到宫廷里面去,买自己包子、混沌、rou和蔬菜的,大多还是京师人家,迁都之后,南京的百姓也需要吃饭不是,跟自己关系也不大。

    匠人听闻朝廷想要迁都的消息,也不过是摆了摆手,该打铁的打铁,该打炉子的去打炉子,雕版的雕版,搞建筑的搞建筑,浑不在意。

    农民,小商小贩,手艺人,匠人等等,这些人才是京师人家的主体,士人、富绅、官僚,只不过是京师人家中的“上层人”,在人数与占比上可远不如寻常百姓。

    主体没有反对,士人、富绅、官僚却不能不反对迁都。

    建文朝的士人中,多数是南方人,包括国子监监生,南方监生占比超出六成,这要真的迁都到北平,原本五六天能回老家的,以后还不得花近一个月才能回家?

    这还是有运河之便,若回家的时候不巧赶在冬日,北面运河结了冰,走了不船,只能先走个一千余里的陆路,这回一趟家,没一个多月也回不去啊。

    富绅反对,是因为迁都直接动摇了他们的利益,大家都在南京置办了诸多产业,这些产业大多数又是服务于士人与官僚的,一旦迁都,士人和官僚大搬家,自己这买卖还怎么做?

    官僚反对,是因为大家都靠着吸血寄生在金陵城的,好不容易形成了一张密集的利益网,商人依附,官商联姻,权钱交易,有事你说话,打招呼我办事,彼此都舒坦。

    这要迁都,多少利益关系都会被扯断?没了这些利益关系,想要多娶老婆,多买首饰,就只能走贪污那一条路了。

    可现在贪污管得严,能做到蓟州知府一手遮天、贪污满营的实在是少数,万一被御史给告发,万一被安全局给发现,万一被同僚给检举……

    再说了,大家在南京都已经形成了舒适圈,知道哪里有好吃的,知道哪里有好玩的,哪里花开最美,哪里酒酿最香纯,你这一迁都,大家就需要从舒适圈里跳出去,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多不自在。

    出于利益种种,官僚们极力反对朱允炆的迁都想法,反对之声充塞朝堂,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反对之声中,也有人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与理性。

    东宫,詹事府。

    因为太子朱文奎被朱允炆留在了后宫中,詹事府显得清闲多了,没事干的少詹事姚广孝正打算盘珠念佛,刚坐在蒲团上,就收到了杨荣等人的茶会邀请。

    长亭,春醉。

    杨荣、胡濙、杨溥、金幼孜对走来的姚广孝行礼,依次落座。

    姚广孝面目慈祥,含笑看着杨荣洗茶、分茶,端起茶杯闻香,不由问道:“这是福建建宁的探春茶吧?”

    杨荣点头,赞叹:“师父果是见识不凡。”

    胡濙在一旁打趣:“这点茶还是我们省出来的,可不敢说出去。”

    姚广孝等人笑了起来。

    茶叶的来历姚广孝是清楚的,作为贡茶,寻常官员是很难喝到的,但今年因为朱允炆北巡的缘故,东宫太子承担了许多事宜,自然难免需要拿出点贡品赏赐下去,赏赐一斤茶叶,去库藏领取的时候,往往会多给一些,而这部分多给的,则会被截留下来。

    几人笑谈,说了一圈,杨溥突然换了话题:“不久之前,内阁差人传了话,说明日皇上临朝,师傅认为我们可需要上朝?”

    姚广孝、杨溥等人虽然是詹事府的人,负责太子事宜,但身上还兼着其他职务,比如姚广孝还是工部侍郎,杨荣还是兵部主事,胡濙也担任着宣传司郎中等,有事的时候,自然会去上朝,如果没事的话,是可以不上朝的,不像是六部等一些重臣,有事没事都得去站着。

    姚广孝深深看了看杨溥,他的话虽然简单,但背后隐藏的问题却不简单,朝廷内外都在议论迁都之事,反对声自然也传入到了詹事府官员的耳中,明日皇上临朝,朝堂之上必然会热闹非凡,争吵一片,按理说,如此热闹的一场戏,不去看看实在是有些亏。

    可问题是,朱允炆的眼睛有些尖,哪怕是站在朝臣队伍后面,也可能会被朱允炆发现,万一朱允炆点了名,问一句:“姚广孝,你怎么看到迁都一事……”

    到时候无论姚广孝是赞同还是反对迁都,都会有麻烦,这就是个坑,大大的坑。

    “这事,不好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