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69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69节

    封建王朝在财政上的理念是量入为出,像朱允炆这种超前消费,大规模推动基建与水利的,要么没有,要么就是纯徭役征派,即基本免费劳力。

    朝廷给百姓借钱?

    开什么玩笑,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的,还用得着给百姓借钱?

    国库没钱了,解决的办法就三个:

    其一,印钞票,有钱就可以买买买,典型代表如老朱。

    其二,加税,摊派。苛捐杂税一出,税收水涨船高,典型代表如万历。

    其三,捐钱。典型代表如煤山那位。

    除了这三条,古代朝廷还真没什么好的办法开源,向民间借钱的想法出没出现过不好说,但发行债券的形式,绝对没出现过。

    朱允炆不认为朝廷跟百姓借点钱有什么丢人的,后世哪个国家不发债券,企业里面还有个专业名次叫负债率,负债率为零或太低,对企业发展都没好处的,国家负债率太低,也是没好处的,财政不是收支平衡,账本一对,就完美无缺了,要追求更高的资金利用率,要追求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发点债券,那是必须的手段。

    虽说大明朝之前还没有发行过债券,但没问题,大明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人都开始问天,研究基础工业产品了,军队都要朝着半火器化转型了,弄点债券发发,不算啥大事吧。

    朱允炆解释道:“所谓债券,与钱庄借款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朝廷是借款人,百姓是债主。朝廷制造一种特殊的债券,类似于宝钞,可以命名为大明国家债券,这类国券专门放在钱庄中,百姓、商人等可以通过钱庄,花钱购置这类国券。”

    “为了吸引人买国券,可以设置比存入钱庄更高的利息,如买入一百两国券,一年,两年,三年或五年后,可以拿着国券到钱庄兑换出钱钞,取得本钱的同时,得到更高的利息。”

    “这类债券,是以朝廷信誉,户部信誉与皇家信誉作保证,需要确保可以在国券到期之后,如数兑换给持债券人相应的本钱与利息……”

    朱允炆将债券的运作原理解释了一番,解缙、郁新与夏元吉总算是明白过来。

    解缙等人认为所谓国家债券,不是朝廷给百姓借钱,而是一堆存款票据。

    没错,就是这样!

    不是朝廷给百姓借钱,是百姓给朝廷存钱。

    明白了!

    朝廷是不可能给百姓借钱的,但百姓给朝廷存钱,朝廷发善心给点利息,让百姓们吃点好处,还是可行的。

    朱允炆不知道这几位什么脑回路,非要把朝廷借钱,说成百姓存钱,好像百姓占了朝廷的便宜一样。

    得,他们固执那就固执吧,估计也是觉得这法子能捞钱,可顾及老脸,实在是张不开嘴,只好换一种法子说服自己。

    国家债券的理念很好理解,执行起来也很好执行。宝钞提举司办这件事很在行,发行一百万两,最大额为十万两债券,最小额是一两债券。

    至于发行与销售,朱允炆不愁,户部也不愁,这件事交给国子监监生办理就可以,商学院的监生需要一次推销的机会,需要做一次生动的实践课业,那就是推销国券,推销不掉,卖不出去,那说明水平有限,还得进修啊……

    通济门,松茗茶楼,二楼。

    朱允炆、夏元吉、杨士奇临栏而坐,低头看去,便是热闹繁华的街道,而对面,便是皇家中央钱庄分店。

    五个身着儒雅白衣的青年人走到钱庄门口,相互客套了几句,便依次进入钱庄。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有些怀疑地问:“你推荐的这几个人,能不能成?”

    杨士奇淡然一笑:“皇上,这五人在国子监也算是奇才,明明中了进士,还跑到国子监进修的,还真少有。这五人志趣虽不一致,却也各有所长,那周忱更是商学院与数学院的拔尖人才,对财政颇有见地,才思敏捷,他在,准能推销出去。”

    夏元吉连连点头:“臣看过周忱的《江南赋税疏》,锐意革新,主张因灾而没有上缴的农税,应予以取消,不应累积,徒增百姓压力。”

    朱允炆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江南是赋税重地,事关朝廷与国本,遭了灾,朝廷减少了一部分税负,免了一部分税负,但剩下的该缴的,还是应该缴的,朝廷虽然没说第二年就缴,但三五年能补上来,还是应该补上来,毕竟江南富裕,粮食产量也高,恢复能力强,不像是贫瘠之地,损一年粮食,十年都未必能多补一份税赋。

    朱允炆端起茶碗,轻声道:“那就看看他们的本事吧。”

    第八百一十章 商学院——周忱(三更)

    胡大可知道第一批大明国家债券发行的重要性,将债券的运作、目的毫无保留地告诉了眼前的五位国子监监生。

    周忱、林文亨、黄本固、吴谦、林现五人相继点头,很快就明白了国券的本质。

    “在来之前,祭酒告诉我们,帮着钱庄推售国券是有好处可以拿的,可是真的?”

    林现眨了眨眼,期待地看着胡大可。

    胡大可笑着点头,拿出了一份文书,递给几人:“确实如此,售卖毕竟辛苦,加之国债初发,百姓与商人不尽了解,想要成功售出,自然需要付出点努力,钱庄也不会吝啬,无论你们售出多少国券,一律可提两个点。”

    黄本固一脸正气:“钱不钱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国分忧。我等身为君子,总谈论钱财,岂不是有失君子风度?”

    周忱笑呵呵地看着黄本固,说:“得了吧,你入京时还家里还借了二十两盘缠,这才把钱还清了,你不打算赚点帮衬帮衬家里?嫂夫人总是吃糠咸菜也不是个办法,你看清楚,这是光明正大的赚钱路子,钱庄作证,来路清楚,就是安全局来调查,咱也是清白之人。”

    林文亨赞同周忱的看法:“当初咱们选择商学院,不就是想要看看商人到底能不能利这天下。这几年来,商风大吹,也不见民不聊生,流民成风,也不见人心不古,处处唯利是图。倒是户部、钱庄因此而利无数,眼下朝廷北面营造新都,西北要打仗,凤阳这又要兴修水利,这些钱财中,不少是来自商税。我们收两个点,也不过是劳有所得,与君子之风无碍。”

    吴谦不说话,拿过来一支笔就在纸上乱写乱画,周忱等人凑过来一看,好嘛,这个家伙果然是个财迷,从售卖一百两至十万两所得,都给算了出来……

    “若是售出十万国债,我们就可以拿二千两银子,啧啧,我们要发了!”

    吴谦呵呵笑着。

    胡大可嘴角笑得有些勉强,自己对国债的发行一点都没底气,这是完全的新鲜物,从古至今都没听说过,破天荒的头一次这样干,谁知道能不能卖出去。

    梁成同可是下了命令,全力配合国子监监生售卖,卖出去有赏,卖不出去,年终的奖励可就要削减一半啊,削减的还是分部主事一个人的,这悲催的,不用心都不行。

    “没错,我这分行最多可以售卖二十万国债,若你们都售卖一空,可得四千两。有了这一笔钱,完全可以在京师租一套好的宅院,雇几个小厮丫鬟……”

    胡大可开始画饼。

    周忱伸出手,道:“先给我们十张字贯一万的国债吧。”

    “一万?”

    吴谦瞪大眼睛,林现、林文亨与黄本固也有些惊讶。

    黄本固的喉结动了动:“我们不应该先弄点字贯一两的先试试吗?”

    “一两?”

    吴谦将头转向黄本固,郁闷地说:“你们两个一个太大胆,一个太保守,让我说,我们应该先拿一些字贯一百两与十两的,找人试试再说。”

    林现、林文亨连连点头,太小不合适,一两才提二十文,也就一天寻常饭钱,去酒楼都去不成。至少也应该弄个一百两的,售出一次可提二两银子,完全可以要一桌酒菜。

    周忱摇头,坚持说:“我要十万国债,十张字贯一万。”

    胡大可深深看着周忱,提醒着:“你要想清楚,大明国家债券是前所未有之物,突然出现,恐怕接受的人不多,直接拿大额国债,怕是不太好售出。万一耽搁的时间长了,怕会影响你们的课业考核,听说这次售卖与你们的夏考挂钩……”

    吴谦等人连连点头,确实,这就是国子监商学院的夏考之题,成了,夏考就过了,不成,夏考就不及格。而夏考与冬考成绩,又是国子监向朝廷推荐人才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着个人未来官途。

    “周兄弟,求稳妥,不妨先从小入手,待熟悉之后,再转行大字贯也不迟。”

    林现提议。

    周忱笑着摇头,对胡大可说:“字贯一万,十张国债,现在给我,有问题吗?”

    胡大可见周忱坚持,笑着称赞:“自然是没问题,国债现在便可以开给你们,只不过你们需要记住,你们拿走的国债,上面只有钱庄的官印,却没有户部、购买国债人的印信,三印缺一不可。在售卖成功之后,可以至钱庄加盖另外两印,三印核对无误后,正式生效。”

    印信勘验,是防伪的手段,也避免丢失初始债券后发生恶意领取。

    林文亨皱眉,追问:“若寻常百姓购置,没有印信当如何是好?”

    胡大可点了点头,道:“这一点朝廷也有所考虑,若百姓购置国券,依旧执行三印,只不过加盖的是钱庄、户部两个印信,另外一个印是百姓的五个手指印。你们是国子监的监生,想必知晓手指印鉴别,可证真伪。”

    黄本固等人了然,国子监是有这一门杂学,据说是世上没有两个一样的手指印,有一些挑刺的监生非要证明存在一样的手指印,结果在放大镜之下,挫败而归,至少国子监内部是没找到一样的手指印……

    听先生们说起过,在秦《封诊式·xue盗》中记录有“内中及xue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说明至少在秦代时期已经出现了指纹应用了。

    而唐代的贾公彦,则发现了指纹的特征与用途,开始使用指纹法来辨别人的不同。

    唐代契约、文书、遗嘱中多有指纹、指节纹或掌纹,便是当时大规模应用指纹的明证。用指纹甄别与辨别身份,一直都后世王朝所使用,为百姓所认可。

    手指印比印信来得更为方便,只不过一些商人、士绅,往往附庸风雅,觉得用印鉴更能显示其身份,这才有了两种不同的“三印”方案。

    胡大可给了周忱十张字贯一万的国券,林文亨、林现与吴谦则选择了字贯一百两、十两,各十张,而黄本固坚持着谨慎与保守,选择了二十张字贯一两的国券。

    “你们务必保存好,不可丢失。虽说丢了也不至引起多大问题,但毕竟还是会有麻烦,务必存好。若有丢失,可当即告诉钱庄或官府,会有人追查寻失。”

    胡大可提醒。

    周忱等人看着如一本书大小的国券,这可比宝钞大了三四倍,这玩意想丢也不容易丢吧?胡大可准备了一个精致的木匣子,交给几人以存放国券,木匣子有绳索,可挂在胸前或腰间。

    胡大可将几人送出钱庄,周忱拍了拍腰间的木匣,道:“现在就看我们各自的本事了,学习商道,也该用一用了。你们去哪里?”

    吴谦想了想,说:“我去珠宝廊吧,那里富绅居多,出手阔绰。”

    林文亨与林现也选择在了中城。

    黄本固思索了下,指了指不远处的扇骨台:“我就在那里试试吧,这里百姓纯善,也有所存余,想必愿意购买一些国券的。”

    周忱点了点头,道:“那我就去莲花桥,晚上国子监见。”

    “好。”

    五人约定好,便分开行事。

    胡大可看着几人离开,不见了踪迹,这才抬头看向对面的松茗茶楼,上了二楼之后,对朱允炆等人汇报道:“那周忱去了连花桥,拿走了一万字贯,合计十万贯的债券。”

    杨士奇欣慰地笑了笑:“此人是个奇才,有胆量,也有智慧,臣还是想举荐他进入户部。”

    夏元吉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户部现在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得力助手虽然有,但真正敢于办大事,拿主意,负责任,果决能干的户部官员实在太少。

    周忱自己很想要,此人在国子监历练也差不多了,此番若是他真能售卖出国券,提至户部做个主事也不是不可以。

    朱允炆看着夏元吉期待的目光,点了点头:“莲花桥啊,看来这个周忱早就选好了买家,看来户部要添一位干吏了。”

    夏元吉与杨士奇对视了一眼,多少有些疑惑。

    莲花桥是官宦人家与富绅人家集中之地,距离小教场与国子监都很近,又是中城繁华之地,繁忙与热闹的进香河就在那里。

    选择那里,确实有不少人家有能力购入字贯一万的国券。只不过,官员恐怕不会也不敢接手的,整天哭穷,谁敢买入一万两的国债,周忱的对象只能是商人。

    商人……

    夏元吉、杨士奇想起了一个人。

    夏元吉顿时笑了:“若真如此,这周忱也算是厉害了。”

    杨士奇连连点头:“看来,他很可能成功啊。”

    朱允炆将茶碗放下,站起身来:“走吧,我们也去莲花桥转转。”

    周忱走在人群中,右手始终护着木匣,手指不时敲打在木匣之上,思考着说辞,到莲花桥时,便整理了下衣冠,沿进香河走了没多远,便在一大户人家门口停了下来。

    暗暗清了清嗓子,周忱朝着门口的两个仆役走过去,拱手之间,锵锵有力地喊道:“还请两位通报常公子,就说江西吉安周忱到访,有大生意商谈。”

    说着,周忱就送出了两张宝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