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62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62节

    任何一个新加入二炮局的匠人,在加入之前便会受到安全局的全面调查,而在加入之后前三年,除非晋升为教匠,否则,连离开二炮局区域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二炮局区域很大,包括“与世隔绝”的住宅区。

    朱允炆很清楚丘的意图,也清楚帖木儿国最渴望的不是什么学问,而是杀伤与毁灭的火器。

    少量的先进火器供应,朱允炆并不介意。

    哈里要西征,面临的阻碍并不少,比如君士坦丁堡,总不能让哈里因为一座城堡损失惨重,继而失去了西征的力量。

    但想要掌握火器的秘密,朱允炆可不答应,你们还是继续使用石头弹为上,火药弹这玩意你们不要捯饬了。

    过个十年二十年,等哈里终于弄明白了火药弹咋回事的时候,大明黑火药式榴弹炮估计也能形成完备战力了。

    你们一炮打大明四五里路,大明一炮下去,二十里路开外了,谁怕谁……

    眼下二炮局已经在攻关神机炮膛线,适配的新型火药弹也已准备好,只等未来一段时间积累技术,迭代技术,实现规模生产。

    发展中的大明,有足够的自信来应对未来的威胁。

    丘、孙恩满载着收获的硕果离开了金陵,他们将马催得很快,希望可以用三个月时间将消息告诉哈里。

    储秀宫。

    萨宾娜如同一只被关在囚中的鸟,颓然地坐在窗边。

    虽然礼部已经册封自己为西妃,太后很和蔼,皇后也很好,身边还有宫女与太监伺候,可萨宾娜始终高兴不起来。

    自从进入大明后宫之后,朱允炆就没来过一次,自己引以为傲的容貌在他那里不值一提,甚至于不值一见。

    内侍说皇帝在忙,也不知道一天天忙什么。

    “西妃这是有心事啊。”

    淑妃骆颜儿含笑走了进来。

    萨宾娜的汉话并不好,也听不太懂,直至身旁的通事侍女说话,才明白过来:“淑妃jiejie,皇上每一日都很忙吗?”

    骆颜儿咯咯笑了起来,解释道:“朝廷现在事很多,各地文书都送到皇上的桌案上等待批阅。皇上不是怠慢你,也不是有意冷落。”

    “这还不是冷落?”

    萨宾娜有些疑惑。

    哪怕是客人来了,好歹也得见一见吧。自己都入宫好几天了,人也不见。

    骆颜儿拉着萨宾娜的手,感叹道:“还真不是,你仔细看看这皇宫吧,过几个月,我们便要迁到北平去了,那里是两千里之外的地方,有一座更宏大、更壮观的皇宫。”

    “这里好好的,为何要迁都?”

    萨宾娜不理解。

    骆颜儿一边解释,一边拉着萨宾娜出了储秀宫,说说笑笑,至武英殿外,问过内侍,见无大臣奏事,便带萨宾娜走了进去。

    朱允炆见淑妃、西妃来了,搁下毛笔,笑道:“免礼吧,既然来了,就帮朕整理下桌案吧。”

    淑妃面对一堆文书的桌案已是习惯,萨宾娜却难以置信,惊讶地问:“皇上每日要处理这么多事吗?”

    朱允炆端起茶碗,抿了一口:“东宫还有一批文书没有送来。”

    萨宾娜打开了一封奏折,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并不认识,可也知道看完一封奏折都需要不少时间,何况还需要决策。

    “苏丹哥哥可没有如此多的文书。”

    萨宾娜感叹。

    朱允炆起身道:“哈里治国与朕治国不同,帖木儿国与大明不同,不可一概论之。朕听闻你在储秀宫闷闷不乐,让淑妃请你来。”

    萨宾娜这才明白,看向淑妃。

    骆颜儿笑了笑。

    朱允炆看向萨宾娜,认真地说:“朝廷秋日迁都,在这段时间里,朕无暇顾及后宫之事。听使臣队伍里的人说,你一直想游览山河山川,只是和亲让你情绪低落,并无心情。眼下春日正是绚烂,不妨你们出宫走一走吧。”

    “出宫?”

    萨宾娜难以置信。

    不是说,一旦进入后宫,再想出宫便难如登天吗?难道说,他看不上自己,想要将自己赶出去?

    淑妃见萨宾娜眼泪都快出来了,连忙笑着说:“你莫要多想,皇上的意思是,让我们先一步前往北平布置宫内之事。另外迁都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比如迁入北平的百姓、商人置办房屋田产,难免会有贪官污吏伤民,咱们出宫向北,是为皇上看看百姓的。”

    萨宾娜见朱允炆点头,这才高兴起来。

    迁都时,只需要太后、皇后、东宫在金陵就够了,妃嫔可以先行。

    这些年来,朱允炆缺乏对妃嫔的陪伴,她们也鲜有出宫时,借此机会让她们出去走走也是好事,有安全二局看护,不会出什么问题。

    从北平布政使司送来的消息看,北平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北平周边的田地交易变得频繁起来,甚至有人当成了二道贩子,收了一批田产准备发卖。

    正常买卖,只要交税朝廷不会干涉,但地方官吏见有利可图,强行霸占百姓田地转手卖出,这就太恶劣了。

    田产交易是一个问题,各行涨价也是个大问题,比如粮食,受益于连年丰收,加上运河畅通,海运无阻,北平一贯钱可以买二石二斗米,可如今一贯钱只能买一石八斗米,一下子回到了建文初年的时候。

    这与大量的人口涌入北平有关,背后有没有粮行cao纵还需要调查。

    虽然朝廷派遣了御史前往北平,安全局也大量向北调动,可民间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揭露出来,朱允炆需要更多的人去底层看一看。

    最主要的是,北平皇宫派了不少宦官与宫女,并没有妃嫔坐镇与统管,皇后马恩慧很不放心,既然妃嫔闲着无事,也有心思出去走走,索性让她们先去北平。

    “皇上,忠勇侯袁岳求见。”

    内侍通报。

    朱允炆看向淑妃、西妃:“出宫的事,皇后会有安排,到时安全二局会全程护送。若途中遇不平事,可让二局的人第一时间传报金陵。”

    淑妃、西妃谢恩离开。

    袁岳盔甲在身,身披红色披风,威风凛凛走入殿中,肃然行礼,甲胄碰撞声被洪亮的声音盖过:“皇上,袁岳请旨兵发乌斯藏!”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没有流血,没有敬畏

    乌斯藏,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朱允炆没有忘记这里,只是先前认为解决乌斯藏的时机还不成熟,但随着西南土司逐渐瓦解,留给大明处理乌斯藏的窗口期已是不多了。

    若是秋日之前大明的军队不能登上高原,解决乌斯藏问题,就意味着乌斯藏问题搁置了下来,至少需要等到明年夏日。

    大明即将迁都,主力都在向北移,迁都之后处理乌斯藏问题的时间成本、财力成本显然更高。

    朱允炆见袁岳提起此事,便传召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官员商议对策。

    徐辉祖坚定地支持袁岳:“乌斯藏一干尚师原本已臣服朝廷,并签下了文书,可他们回去之后转身便翻了脸,引来不少大小领主合兵扼守要道,切断联系,抵抗朝廷,甚至还在云南方向派遣了五百人下山袭扰,导致三名百姓身死。朝廷理当发兵征讨,让其付出代价!”

    袁岳连连点头。

    为了解决乌斯藏,自己带军士在葱岭训练了好长时间,不少军士因为天寒地冻被截掉了脚指、手指、腿骨与手骨,还有人因呼吸不畅,来不及送下山便死在了那里。

    现在兀良哈、鞑靼、瓦剌都消停了,西南土司更是自顾不暇,朝廷完全可以腾出手来解决乌斯藏。

    只是,对于袁岳、徐辉祖激进的战争主张,内阁与兵部并没有给予支持。

    铁铉仔细分析局势,进言道:“皇上,乌斯藏之所以唾面自干,毁约抵抗朝廷,说到底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被人蛊惑。那些臣服朝廷的尚师在乌斯藏确有影响,然毕竟不是大领主,手中没有奴隶兵。据臣所知,反抗朝廷的多是地方领主,他们蒙昧封闭,不知大明强盛。”

    “若朝廷发兵征讨,这些大小领主定会奋起反抗,尚师为了保护乌斯藏,也会在信徒、地方领主的裹胁下发声,到那时,朝廷要平定乌斯藏,将其彻底纳入版图之中,恐怕需要不少时日。臣以为,应派遣使臣出使乌斯藏,将当下局势说清,不战而屈人之兵!”

    袁岳看向铁铉,有些恼怒地喊道:“没有流血的和平是妥协的和平,而妥协的和平不会长久。今日朝廷不战而屈人之兵,乌斯藏人如何知大明强盛与威严?方才铁阁也说了,那些人蒙昧封闭,总不能指望威吓两句,他们便俯首帖耳吧?唯有流血的战争,残缺的尸体,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谁才是乌斯藏的主人!”

    铁铉看向袁岳,叹息道:“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在没有尝试其他方法之前,不应轻易动武。何况乌斯藏道路难行,后勤难以保障,纵是作战,也需要周密安排,绝非轻易可行之事。”

    不等袁岳反驳,杨士奇也站出来支持铁铉:“乌斯藏较为特殊,大军无法上山,派少量军队上山也无法根绝问题。说到底,控制乌斯藏朝廷还需要借助当地尚师之手,让其辅助朝廷。唯有如此,方可长久。故此,朝廷应先派人联络一干尚师,在其表明态度之后,再动军队也不迟。”

    朱允炆不置可否,看向兵部尚书杨荣:“你认为如何?”

    杨荣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官,他参与过多次战争,随军出征,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劳,又是兵部尚书,他的话分量很重。

    袁岳、徐辉祖、铁铉等人将目光看向杨荣。

    杨荣走了出来,对朱允炆恭谨地说:“皇上,臣以为内阁与五军都督府所言皆有其理。乌斯藏情况特殊,无论是出于解决当下困境还是长期稳固乌斯藏的考虑,都需要争取尚师的支持,但若不消灭一部分大领主,尚师的话并不能影响大局。”

    “故此,臣提议,可以派忠勇侯带领葱岭训练出来的精锐,携火器登上乌斯藏的高山,找出反对朝廷最凶、实力最强的大领主,杀鸡儆猴。然后再去拉拢尚师,分化瓦解一干领主。若没有半点流血,乌斯藏不会有敬畏的记忆。”

    朱允炆微微点头。

    杨荣的意见是又打又拉,打人的是大明,拉人的还是大明。

    这个提议是对的,不流血,他们不知道大明的厉害,不知道大明的厉害,自然也就不会真正臣服,说不定改天喝点酒,脑子一晃,就冒出来反抗大明了。

    手中有火器,和有火器不用不是一回事。

    朱允炆看向铁铉、袁岳等人:“看来杨尚书的提议你们都满意,既是如此,那就命袁岳带八千军士入乌斯藏吧,让沐晟与云南都司负责后勤之事。”

    “臣领旨!”

    袁岳肃然答应。

    朱允炆叮嘱道:“让霍邻、陈诚随军一起去吧。兵至乌斯藏,不可滥杀无辜,那里的百姓,迟早也是大明的百姓。”

    袁岳应下。

    朱允炆摆了摆手,让众人退下。

    乌斯藏的问题朱允炆并不甚担忧,袁岳带领的军士有过葱岭训练的经验,适应过高原环境,装配了火器的他们没道理会输,哪怕是敌人占据地利,也无法阻挡火器。

    那里最大的问题不是征服与进入,而是如何治理,那里的佛信仰太盛,不让他们信佛改信大明皇帝是行不通的,让他们的百姓舍弃佛教,做个老老实实的百姓也不可行。说到底,大明在那里确实需要借助尚师的力量来控制乌斯藏。

    “看来在彻底控制乌斯藏之后,需要扶持一个尚师,让他甘愿修改经文,将顺从大明与顺从佛祖放在一起。”

    朱允炆清楚这样很难,但对于等级森严的藏佛教,总有人想向上爬,总有人有野心,大明也总会有机会。

    驻军加扶持,将忠于大明的思想渗透在经文之内,这是朱允炆能想到最稳妥的法子了。

    乌斯藏交给袁岳去解决,朱允炆要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尤其是卫所裁撤与合并问题,裁撤哪里,合并哪里,事关许多军士与将领利益,不处理好会生出乱子。

    除了军务外,朱棣一直没表态,让朱允炆也有些头疼,朱棣若不去美洲,自己还得物色其他人。

    不行,还得四叔去。

    他留在大明事太多,得找个人当说客。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姚广孝当说客

    苍老的手触摸着冰冷的船舷,一双饱含沧桑的眼看向碧蓝的海。

    旗帜猎猎的声音一直在响着,被破开的海面泛出白色的浪留在船后,烟囱喷出了黑色的烟气。

    姚广孝呼吸着海风,已是枯老的皮肤抖动着:“耿总兵,一晃多年,水师已完全变了模样。这铁船舰队,可以称得上举世无双了吧?”

    耿璇哈哈大笑,心情舒畅:“举世无双,差不多吧。至少现在看,无任何国家可以与大明水师一较上下,分个雌雄。听说西方的威尼斯是个强国,有一千多船只,可仔细一问,竟只是小木船,蚱蜢一般,不堪一击。”